作者: @ 2000-12-20
艺术沙龙
文 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
路。”(北宋·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碎。”(北宋·柳永
《蜂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
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
戏 剧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国
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的称谓。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
·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
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
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书 法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
的构象美(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
心艺术。中国绘画也是写字,与各时代书法用笔相通,汉以前绘画已不可见,而书法则可上溯商
周。我们要想窥探商周秦汉唐宋的生活情调与艺术风格,可以从各时代的书法中去体会。西洋人写
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的凭借,
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
——宗白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音 乐
唐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
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琴声使江月加白,江水加深。不是江月的白,江水
的深,而是听者意识体验得深和纯净。明人石沆《夜听琵琶》诗云:“娉婷少妇未关愁,清夜琵琶
上小楼。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音响的高亮,令人神思飞动,如碧云四起,感到壮
美。这些都是从听乐里得到的感受。
——宗白华《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雕 塑
罗丹是十九世纪雕刻大师;或称他为自然派,或称他为浪漫派。他有匠人的手艺,诗人的胸襟;他
借雕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取材是不平常的,手法也是不平常的。常人以为美的,他觉得已无用武
之地;他专找常人以为丑的,甚至于借重性交的姿势。又因为求表现的充分,不得不夸饰与变形。
所以他的东西乍一看觉得“怪”,不是玩艺儿。从前的雕刻讲究光洁,正是“裁缝不露针线迹”的道
理;而浪漫派艺术家恰相反,故意要显出笔触或刀痕,让人看见他们在工作中情感激动的光景。罗
丹也常如此。他们又多喜欢用塑法,因为泥随意些,那凸凸凹凹的地方,那大块儿小条儿,都可以
看得清楚。
——朱自清《欧游杂记》
绘 画
在我看来,凡·高的眼睛是一个有待破译的谜,凡·高的目光深邃而又纯真,澄澈而又犀利,愁闷中
闪烁着锋芒,善良中燃烧着疯狂,坚毅中揉杂着焦虑,智慧中流动着悲伤。这“目光”,已不是一般
书写言语中的常用的名词,而是真正的“目中有光”,如深潜于湖底的珠玑,如出没于海上的星月,
如明灭于谷壑间的闪电,时到如今,这“目光”虽经画到画布上又多次翻版印刷到画册上,依然具有
穿透人心的力量。
——《凡·高的目光》
建 筑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
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
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
——梁思成《平郊建筑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