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大柔非柔 至刚无刚
作者:孟大鸣 @ 2000-12-27
大柔非柔 至刚无刚
——读《曾国藩》随感
孟大鸣
看完《曾国藩·血祭》卷时,我脑子中的曾国藩是一个刚强、勇猛的斗士,处
处表现一种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大丈夫气慨。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拜相入阁,
而敢于与各种势力搏斗。他尊奉孔孟,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把
“以天下为已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当作入世拯世的指南。
绿营兵在长沙火宫殿寻衅闹事,和湘勇打了起来,很明显,是绿营兵有意挑起
事端。罗泽南劝曾国藩忍下这口气,但曾国藩认为绿营怯于战阵,勇于私斗,他要
借此整顿这股歪风。绿营是归鲍起豹提督管制,曾国藩只是个帮办团练大臣,无权
指挥绿营。绿营纪律松驰,战斗力不强,平时练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绿营的行径,
与曾国藩报效皇上,以天下为已任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他早就看不惯了。而绿营
提督鲍起豹是一个骄悍昏庸的人,自然与曾国藩早就心存龃龉。曾国藩想借此刹
刹绿营的歪风,结果事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曾国藩不但和鲍起豹不和,他对长
沙官场的陋习也看不惯,只要他看不惯的事,他就要愤起干预,结果和长沙的其它
官员矛盾重重,最后在长沙站不住脚,被逼到了衡阳。当曾国藩兵败岳阳和靖港惨
败险些亡命湘江的消息传到长沙官场时,不少人为之快活。
后来曾国藩在江西,仍采用在长沙官场那种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方法,和江西
官场又闹得不可开交,举步为艰。曾国藩利用鸦片事件,参劾了江西巡抚陈启迈。
陈启迈的巡抚一职虽然被免,但曾国藩因此得罪了江西官场上上下下的官员,曾国
藩的处境不但没有好转,相反越来越恶化。江西官场联合参劾曾国藩。最后,曾国
藩不得巳同意康福暗杀皇上派来的德音杭布,阻止奏折送上朝廷。曾国藩在江西
官场怨声四起,处处掣肘,巳无法立足,这时曾国藩的父亲逝世,于是趁回藉奔丧逃
离了江西。
曾国藩一心要报效清王朝,而清王朝统治下的湘、赣官场却容不了他;他对皇
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对这一切,曾国藩感到很困惑,很迷茫。他
想不通错在那里。
回藉奔丧期间,曾国藩终于从老庄的思想里找到了答案。通过一年多的挫折
经历,曾国藩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真谛,能克刚之柔,比刚更刚。其实,
这个曾国藩早就懂,只是他一贯奉行儒家思想,以刚克刚,把道家思想视为异途,男
子汉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怎能学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呢?曾国藩悟出的不仅仅是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而是悟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即孔孟和老庄并不对立,
入世出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曾国藩在给九弟和季弟的信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
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娇而巳;柔非卑弱
之谓也,谦退而巳。”同年九月,曾国藩又在给九弟的信中写道:“故吾辈在自修
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
知。”从这几封信中就可看出,曾国藩把儒家和道 家的思想揉合到了一起,取其
所长,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为以后出山,作了一个好的思想准备。
在《野焚》卷中,曾国藩奔丧期满,奉命援浙,路经长沙,拜访左宗棠。左曾关
系近年不睦,要在以前,曾国藩就会做出强硬的表示。但曾国藩这次放弃了强硬作
法,离左家较远的地方就下了轿,既不穿官服,也没随从,徒步走向左家。自此,左
曾关系又和好了。以前,曾国藩看不贯湖北巡抚胡林翼讨好官文的姨太太,求得与
官文的合作。胡林翼与官文不睦,但他通过讨好官文的姨太太,修复了关系,武昌
城里督抚关系之亲密为全国之首。曾国藩觉得胡林翼太软弱,没有大丈夫气节。
自从曾国藩把儒家和道家从对立位置放到互补的位置后,他就看到了胡林翼的高
明之处。
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好;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有它的局限性。独尊某
一种思想,某一种哲学,而排斥另一种思想和哲学,这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曾
国藩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不仅仅是曾国藩,就是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
了沉重代价。
打脱牙和血吞
——读《曾国藩》随感
孟大鸣
《曾国藩》一书中,湘勇攻克武昌、汉阳后,前任军机大臣穆彰阿,送给曾国
藩一张条幅,上书“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八个大字。曾国藩看后,倒抽了一口冷气。
曾国藩指挥湘勇,一举攻克武昌、汉阳,这是太平天国军队从广西北上以来,清政
府的一次大胜仗。按常理,曾国藩是大功臣。然而,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没向他表
示祝贺,却送来了一幅这样意味深长的条幅。看到这一节,作为一个读者,我也跟
着曾国藩倒抽了一口冷气。
湘勇攻克武昌、汉阳,立下赫赫战功,咸丰帝一道圣旨,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
北巡抚。曾国藩接旨后,心里还不太满意,觉得与他的赫赫战功不相符,但毕竟还
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心里也还能平衡。但是,咸丰帝最后连这点小小的平衡
也没给曾国藩。十天后,曾国藩又接到咸丰帝的第二道圣旨。用现代的话说,第二
道圣旨免去了曾国藩的湖北巡抚的职务,赏给他
一个兵部侍郎衔。咸丰帝的两道圣旨,对曾国藩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一道比一
道不公平。这样对待战功赫赫的湘勇统帅,这里面的背景颇令人费解。
曾国藩的心腹康福领曾国藩之命,秘密进京探听消息。天真的康福一路上还
在想,曾国藩拼死拼活组建湘勇,又攻克了武昌、汉阳,朝廷上下一定会是一片赞
扬声。康福的思维是一种符合常规的思维。谁知,康福错了!其实不是康福错了,
是这种常规思维错了。曾国藩的赫赫战功,获得的不是赞扬,不是奖赏,而是猜疑
和不信任。
大学士祁隽藻对咸丰帝说:“曾国藩不过是一在籍待郎,犹匹夫耳。匹夫居闾
里,一呼百应,恐非朝廷之福。”“现曾国藩的勇丁已达二万,勇由将募,将听曾国
藩之令。这两万人马,已变成听令于曾国藩一人之令的军队。皇上想过没有?现在
再授曾国藩巡抚之职,握有地方实权,后果将会如何?”
曾国藩辛辛苦苦训练湘勇,拼死拼命攻克武昌、汉阳,忠心耿耿效忠亲王朝,
最后是这样一种结果,确实令世人寒心,也令世人泄气。
这一切与其怪咸丰帝不分青红草白,倒不如怪小人的谗言。
然而,象祁隽藻这样的小人,象一首古诗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曾国藩这种遭遇。也许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这
种情况还会重演。我佩服曾国藩不把一时的荣辱放在心上,有“好汉打脱牙和血
吞”的气慨和胸怀。
既然小人会绝,我们又何必去和他们纠缠?那样,不正中了小人的奸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