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2000-12-29
爱的传奇
郭沫若与他的日本妻子安娜和他们的子女
本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五四”运动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国人的思想
逐渐解放,青年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更加大胆、热烈。伊甸园中留下许多爱的传奇、爱的佳话。这
当中有浪漫的情爱,也有志同道合的伴侣,篇幅所显,这里只能回放一二。风流才子郭沫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以一部《女神》奠定了他的地位,而他的爱情故事也至今为人们
所乐道。
一九一二年,二十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不情愿地与比他大两岁的张琼华结了婚。婚礼的
热闹并没有冲淡他内心的苦闷,这一晚,他竟没有进洞房,而是捧着一本《庄子》在厢房中熬过了
花烛之夜。第二天“回门”,他又在《文选》中消磨时光。五天以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没有爱的婚
姻,大胆地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离家而去。在这桩婚事中,郭沫若是不幸的,而更不幸的是张
琼华。他们同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郭沫若勇敢地冲了出去,找到了自己的所爱、自己的幸福。而
张琼华则没有这样的新思想亦或这样的勇气,而孤守了一辈子。对于张琼华,郭沫若心中有深深的
歉意。他曾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冲出封建婚姻藩篱的郭沫若,于四年后在日本找到了他的所爱,一位叫安娜的日本姑娘掀起了
他心中爱的狂澜。有了爱的滋润,郭沫若的诗情如泉喷涌,他后来回忆说:“有和她的恋爱发生,
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
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
由于时事的原因,一九三七年郭沫若离开安娜,回到中国。不久,他认识了挚友于立忱的妹妹
于立群。第一次见面,她就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凤眼明贞肃,深衣色尚蓝。人前恒默
默,含意若深潭。”郭沫若的心中再次掀起爱的狂澜。他和于立群由相爱而结合,并相伴走过了这
以后全部的人生道路。
革命情侣——孙中山与宋庆龄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最初的婚姻却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宋庆龄来到
他身边,才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与爱人。这对革命情侣最终成为现代中国之国父、国母。
作为一位政治家,孙中山对婚姻的态度是谨慎、郑重的。在与宋庆龄结婚前,他要求比他小很
多岁的宋庆龄必须先征得父母的同意,并写信给前妻征得了她对离婚的同意。而两位令人尊敬的女
性则一个深明大义、通情达理,一个信念坚定、勇往直前,均颇具现代思想。
孙中山的前妻卢慕贞接到孙中山征求离婚意见的书信后,随即表示:“我学识不够,更不识英
文。我又缠脚,行走也不方便,我怎样可以帮助先生呢。”并亲赴东京,与孙中山签定了离婚协议
书。而宋庆龄则不顾家人反对,冲破世俗偏见,终于一九一五年十月与比她大二十七岁的孙中山结
成伴侣。
这是一个远大于一般婚姻意义的结合,他们不但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而且有着共同的目标与
理想。因此宋庆龄把这个日子看得“比自己生日更重要”。宋庆龄是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中的二姐。她
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并在家庭的影响下,很早就获得了现代民主思想。因
此,孙中山及其所从事的事业令她仰慕已久。一九一四年她接替姐姐宋霭龄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
书,从此开始了追随、支持和帮助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革命者生涯。她来到中山先生身旁时,
正是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在这危难时刻,她给了孙中山爱情的温暖和工
作与事业上的很大支持。她帮助中山先生起草文件,处理函电,提供资料,管理经费,成为中山先
生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