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关锦囊
谁来挽救中国的咨询业
作者: @ 2001-01-08
谁来挽救中国咨询业
贺 庆
最近,由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及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营销策划峰会隆重召开,各地策划
大腕聚集一堂,好不热闹。然而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令人对这些大腕们的素质产生怀疑。
一天晚上,参会的数位策划人正在房间里聊得热闹,冷不丁,喝得晕乎乎的某策划大腕闯了进来,借着酒
性大发牢骚,抱怨大伙忘了他老人家,不把他当回事。随后,又指名道姓大骂另外两位腕级人物,峰会成
了“全武行”。在众人劝解下,一场闹剧尴尬收场。由国内知名新闻单位主办的最高级别的营销策划人“疯
会”,其水准可想而知。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让我们看看策划人的自我表白,再下定论。
某名气很大的策划大腕公开宣称:“策划是什么?是麻醉药!东西卖得好不好,往往看谁骗术高,谁敢吹,
吹得有声有色能蒙住消费者。”
某策划大腕介绍了其经验:“发发小报,登两个广告,买块金牌,请个专家,找找病例,通过炒做唬住消费
者,这样产品就卖出去了。”
一位颇有影响的策划人甚至更直言不讳:“麻醉是需要技巧、需要水平的,能把消费者麻醉住,策划就算成
功了。”
中国咨询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据笔者调查,目前从事着管理咨询业务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人:
—某些经济学家及各类专家,如法律、金融、财务、人事、工程等;
—部分国外留学回国人员;
—各类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营销顾问公司等机构内的业务人员;
—从国内新闻机构跳出去单干的人士;
—曾经做过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后来改行吃策划这碗饭的人。
由于国内咨询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这一行业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技术、设备、专有知识,进入壁垒尚
未成型,使国内咨询业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国内咨询业的另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服务单一,不能提供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问题解决方案。虽然国内
目前有数万家管理咨询公司,从业人员近百万,但大多数咨询机构仍处于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状态,策
划人靠拍脑袋来完成所谓的“文本”。到市场上转一圈,收集几个消费者的意见,从报纸上剪下来一堆资
料,然后加工整理一番,经过包装提供给企业,就算完事。这恐怕不仅仅是可笑,简直是可悲了。
尽管服务内容不多,但这些机构和个人对企业的收费却不少,用“漫天要价”来形容也不为过。北京某策划
人的开价表是:咨询1小时1000元,讲演课1万元,调查报告1份10万元,策划报告1份20万元;南方一位
策划人则以60万元作为策划底线。
如果他们的策划文本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融合科学的理论方法,确实对企业有所帮助,那么收费高点儿
也无可厚非。问题是用以上方法给企业做出的文案值不值那么多。
谁是救世主
中国咨询业近来“模式”流行,几个经济学家搞出“X管理模式”、“企业高速发展模式”,然后在报纸上大肆
宣传,仿佛企业只要套上这套模式,就会解决所有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能够读懂英文版管理原著的人
只要一对比就会发现,其厚得像砖头的“模式”全是从国外原著上翻译过来的,只不过照抄照搬人家外国的
管理学原著来蒙骗不懂英文的人而已。
河南有位企业家花30万元买来一套模式,事后才发现在实际上根本不像宣传中说得那样神。该企业老板只
好苦笑自己花大钱买来一套“豪华西装”,中看不中用。
在请经济学家让路的同时,时下的点子大王、策划大师也不会成为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开路先锋。点子大
王和策划大师为了“广而告之”,过分神化自己,严重缺乏理性和专业精神。如果他们永远用“个人传记和
报告文学”来代替专业探索,最终会危害他们曾经有过的先锋价值。
在经济学家和点子大王、策划大师中间,理应有一批专业的管理和市场顾问公司的专家。我们还寄希望于
国内一批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系统、扎实的工商管理教育,拥有工商管理硕
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管理专家。若他们能够长期深入企业和市场第一线,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他
们原有的理论水平,他们最终将填补经济学家和点子大王、策划大师之间的专业真空,成为正规管理咨询
业真正的希望。
也许,安盛咨询中国区总裁李刚的一番话对中国咨询公司如何规范自己、如何成长壮大更有启发意义。他
说:“咨询公司就是头脑公司,最要紧的是广纳英才,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最困难的是树立卓而不凡的品
牌,最可耻的是捞一票就走人的短期行为。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事业,没有人才则一事无成。永远要比客户
想得更多、更深、更远,像忠诚于自己一样忠诚于客户,求贤才若饥渴,视信誉如生命,才能最终赢得客
户,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中国咨询业的主流力量是如此的清醒、理智和脚踏实地。
值得欣慰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咨询业完全有能力挽救自己。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