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 募 @ 2001-01-08
搞搞新意思
文/老 莫
中国的官员到企业去工作,习惯性的说法是“下到企业”。一个“下”字把官商之别活画出来了。不言而
喻,企业是政府的下层,至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时候是这样的,企业只是政府的补充与延伸,企业家的
命运操纵在官员的手里,官员到企业属于下基层,如同乡长进村现场办公。反过来,在企业里也是一样,
如果从厂长或者经理的位置调到机关当个处长局长,同辈总会弹冠相庆,庆的是你高升了。
改革开放二十年,虽然这种局面没有完全扭转,但却也有了根本的转变,企业家们终于可以走出政府
的阴影,扬眉剑出鞘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最受大众关注的媒体报道率就可以得出结论。那些当红小生一样的企业家的见报
率上镜率常常直逼国家领导人,如果加上他们的产品广告,国家领导人都没有办法比美。许多过去需要仰
视才见的官员们不免会因之产生一种微酸心理,怎么也搞不明白过去需要自己屈尊俯就的小小企业为何如
今变得差不多要仰视才见。
是什么导致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这其中固然有我们社会转型之后体制放开的根本因素,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其中更多却还是企业家
们自身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不断创新,不断搞搞新意思,丰富着我们的社会也引
导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办法忽视他们。
青岛双星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家搞新闻发布会的企业是青岛双星,时间是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目的就是通过
新闻单位让社会了解双星鞋。在今天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当时,为了这仅仅花了七千块钱
的新闻发布会,市纪委却为此而“下”到了双星厂。这应该算是中国企业家争取自己话事权与政府行为展开
的第一次较量。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因为后来,双星的老板又接二连三地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样,再也没有
政府官员下他们的基层来调查了。比如后来的赞助中国女排、奖励马家军、又是第一家到国外召开新闻发
布会的中国企业,凡此种种,终于让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鞋厂走出了胶东半岛、走向全国并最终走向世
界。其当家人汪海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风云人物,而得此项殊荣的只有两位中国人,另一位
是一九八八年当选的邓小平。汪海后来总结说,自己当选可能与对国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对管理不断开
拓创新紧密相关吧。
显然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能不知道青岛市市长姓啥名谁,但你很难不知道汪海或者张瑞敏,至少
你不可能不知道双星鞋、海尔空调、海信电视。甚至,你都可以不知道信息产业部部长,但你不可能不知
道瀛海威或者搜狐。因为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企业与企业家,其中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是他们象汪
海一样用自己的努力与创新拓展出了企业在社会上的活动空间,拓宽了我们生活的视野、改善了我们生活
的质量,当然他们也因此而被誉为这个时代的真正英雄。我想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不论他们犯过怎样的错
误,不论其中有多少人折戟沉沙,但是这种主流趋势却无庸置疑。
而且,正如您所了解的,双星只是众多企业中的一个个案,其他的企业也都在不同的领域用同样的创
新精神开拓进取着,与双星互应配合着,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终于使我们的企业界走出了政府的阴
影,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如果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对我们生活构成真正影响的,通常都
是那些最有名气的企业与企业家,即使后来中箭落马了,但在某个历史时期他们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却
仍然可圈可点。而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的企业与企业家便无此殊荣。反过来也说明,作为一个企业或
者企业家,不论是从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还是从外部产品促销考虑,都有必要学那晴空一鹤排云上,宣传也
好,包装也好,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可能可行的手段做到方今之世舍我其谁。唯有这时才可以做大,才
不至于一直做小,才能够获得响当当的话事权。中国企业二十年变迁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做
到这一点的正是如同双星一样的不胜枚举的创新行为。为此值得我们这个社会为他们立碑。
我的意思是说医不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中国的企业也好,中国的企业家也好,企业里的打工仔也
好,要想从敬陪末座变成独占鳌头,那就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搞搞新意思,唯其如此,才会使自己
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才不会永远成为别人的附庸,才会堂堂正正地做上封面人物,大大方方地坐镇
一方,坦坦荡荡地领袖群伦。即使其中有许多个体都未能跑到这个终点,但至少可以推动这个群体不断超
越,再上层楼,终至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