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大师
温元凯:从华尔街看中国
作者:吴 侬 @ 2001-01-08
温元凯:从华尔街看中国
文/吴 侬
老总外传
业余爱好:欣赏古典音乐;读好小说;看VCD,尤其是科幻片
爱读的书:人物传记,财经文学,武侠小说,科幻小说,记实文学
最喜欢的人:正直、有才能、谦和
最不喜欢的人:两面三刀的人
最大的遗憾:青梅竹马的妻子英年早逝
最担心的事:心态平和,没有什么担心事
最想得到的人才:志同道合的优秀合作伙伴。
老总自述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我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很贫苦,家里一本书都没有。中学时每个月的零用钱是1块钱。从中学开始,我就
很热爱科学,那时的理想是当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我不否认我学习很刻苦,基本上完全靠自己学习。
为了能到附近的图书馆去看书,就去给他们当义务服务员。由于我的勤奋,很多人都乐意帮助我;我有一
些老师,但都是自己拜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时我研究过科学,被批判过;拨乱反正后又受到压制,但我不怕。在困难面前,悲伤绝望只是
弱者的行为,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而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所以我就给当时的科学院院长方毅写信,他
非常能支持和理解我,并推荐我参加了由邓小平同志主持的一个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我是最年轻的,同
时也是最活跃的,真正建议最多的。邓小平先生注意到了我,他很欣赏我的这股冲劲,他讲:温元凯,你
现在只有31岁,到我们这样的年龄,你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否则要打棍子。
我相信我基本上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我是一个比较善于学习的人,在国外,也非常注意吸取各种对中国经
济有用的东西。我是出国最早回来的,也是最早把国外的经营理念带进国内加以宣传的。但是,我在中国
科技大学化学系做主任时的改革非常艰苦。当时5条战线:教学、科研、开公司赚钱、担任行政职务、社会
活动,疲于奔命,所以也是失误多多。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历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阶段。转变是从我在科大办公司时开始的,否
定自我是很痛苦的。我现在确实是商人。文人经商有很多弊端,很多自身的东西没法克服。一个很大的毛
病,就是自己一点点专业老是抓得紧紧的,跨过自己专业的一点点事情,我认为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做生
意的应变能力和迎接挑战的能力普遍不行。我有些时候觉得做得比较累,我一直想找一个合伙人,希望他能
搞定我的行政事务和资金,然后能招聘一些得力的人才。我现在还不会侃价;当然,也有一些文人学者或科
学家搞得挺好的,像上市公司中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但我相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分子凭着自
己的聪明才智,凭着自己的专利发明,取得大的商业发展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他们将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占
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老总心得
不要怕转“行”
1992年我接受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去做访问教授,研究蛋白质的计算机程序分子设计。1993年下半
年,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我买了上海石化的股票,赚到了第一笔炒股的钱。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科学
家,通过买股票,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为什么股票那么神奇?我就开始研究美国股市,以非常严谨的态
度。我发现,股市是国民经济有力的推进器,并由此知道了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美国的上市机制。
后来有一个机会,即国内一位非常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想进军华尔街,请我去参与操作。当然,这个操作的
实质是失败的,这里面有种种原因,我不想现在公开对任何人做任何不负责任的评价,因为尘埃还没落
定;但将来我一定可以写一本非常好的关于这一段过程的书。
对于我来讲,华尔街里的所有操作过程我都参与了。1996年,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创办了一个小的证券投
资公司。
人生有很多挑战,包括改行。当我意识到我在金融领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从而对人类、对社会、对这
个国家、对这场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和产生影响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种大跨度的改行。
从事金融领域的探索,对我有很大风险,因为我这样的年龄,业务上转行,跨度那么大,一旦转错了就回
不去了。但是我相信,我还是一个非常有进取精神的人,也是非常能够接受挑战的人,所以我一开始便决
心去华尔街工作。
我现在活得比过去潇洒多了,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公司——南洋天安投资顾问公司,占50%的股权,自己当老
板。尽管还处 在创业状态,但我相信生意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我现在希望多交几个朋友,有合作的纽
带和现实的切入点。
我想要说的是:不要把“行”看得太重。根据美国的统计,成功人士一生改三次行。迎合时代的需要,改错
了也没关系。我个人认为,专业学的那点东西,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你那个博
士学位可能只是学了一套方法。所以我们策划,怎样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到提供一个思路。我的报告也没
什么,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开阔一点听的人的思路,无非这样而已。
我感到,要勇于迎接挑战,跳跳槽、改改行,很正常。然后,练好自己的内功。我最近很想和那些大学里
的年轻人谈谈,在这么一种变动的年代,怎样谋职和获得进取,这是现在年轻人感到非常迷惘和痛苦的事
情。
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短缺的东西非常多,谁有眼光,谁有魄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支持,谁就
可以比较早地进入这些空白领域,这也许就是你最大的机会。
老总论道
我的华尔街情结
过去我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化学界、科学领域;现在,我的名字则更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更广泛地与大家
进行沟通,我讲的更多的是资本、经济。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一直在努力让我与中国现状更接近一
些,让我与中国的改革更紧密一些,尽一个学者的本分。
为了这个愿望,我在全国各地先后作了近百场报告,话题主要分为七个:从华尔街看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从
华尔街看中国经济未来的十大投资热点,从华尔街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何能成大气候,从华尔街风云人
物看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从华尔街风云人物看中国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必要,从华尔街看中国企业当前
如何走出困境和实施战略升级及可持续发展,从华尔街看中国企业如何推进国际化运作和海外拓展。
由于每个问题的立足点都是华尔街,国内议论也随之而来:“温元凯还是改不掉崇洋媚外的毛病。”我认为
这种说法很浅薄。我到过15个国家,在美国工作过5 年,现在回来讲美国,本就无可厚非,我只能讲我了
解了的并且能表述清楚的事情,而且是在大量地介绍美国的先进管理理念、文化背景,包括美国人的个
性。我看到了这个民族伟大的一面、有活力的一面,而且我也在推动着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浓厚文
化积淀的民族,希望她在这个世界经济大潮中能焕发青春。不要老讲我们这个民族勤劳、勇敢、智慧。过
去,我们落伍了;现在,在信息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我们不能再落伍了。我当
然不会认为月亮都是西方的圆,要是这样,我就不会回到中国了。在美国我不难找到一份好工作,在那里
买房子,很好地安定下来;之所以要回来做事,就是表明我热爱这块土地,希望中国将来能和发达国家一
样,甚至超过他们。
我为什么要牢牢抓住“华尔街”和“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因为我认为,这是当前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
量。之所以选取华尔街的这个角度,是因为我从华尔街回来,从华尔街看中国经济是比较乐观的。现在不少
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比较悲观;我非常希望能为政府出谋献策来拉动经济。
有了美国这段经历,我不但可以更客观地作比较,而且还能运作许多事情。我现在去各地作报告比十年前受
欢迎多了,这说明我讲的东西更务实,而且富有操作性。你愿意干,我可以做你的顾问,可以给你推荐战略合
作伙伴,推荐人才,推荐好的项目, 而不仅仅是以一个纯学者的身份坐而论道,大谈理论。
多年来我一直觉得中国企业太需要进军华尔街了。华尔街每天都在进行着全球范围的几万亿美元资金配置
的运作,这个数字之中中国只要随便弄一点就可以了。在华尔街闯荡这么多年,我个人一直在尝试着通过
贸易或投资银行业把钱运作回国内。现在看来这件事是可行的。
老总档案
温元凯
1946年 出生于江苏省
1968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872年 任浙江绍兴县长征塑料厂技术员
1973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助教
1979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80年 系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居里夫 人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学研究 所访问学者
1982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化学教研室主任
1984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系主任
1986年 任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客作教授
1994年 任美国罗斯福对华投资公司 副总裁
1997年 任北京南洋林德投资顾问公司总裁,中美合作西亚斯国 际工商管理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