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创新
作者:宋红卫 @ 2001-01-0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 宋红卫
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更加具体、更为生动的途径。怎样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创新素质的
培养,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极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直
接的资料,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子。因此,各学科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
充分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因素,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采取相应的教
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各学科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既要突出本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
素质的综合性,即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整合。
各学科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更为重
要的是学生自主、主动地汲取广泛的信息,能够独创性地解决各学科的学习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使
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各学科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要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
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
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下述的课
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求知兴趣 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我在讲《小桔灯》时,先
让学生动手制作小桔灯,要5分钟内完成,结果全班同学几乎没有出色完成的。这时我引入新课“今天我们
学习冰心奶奶的《小桔灯》,看看文章中八九岁的小姑娘为什么能动作麻利、敏捷的制作好一盏小桔灯。”
在课文教学中,我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
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
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
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
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我在讲《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
写,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透着悲凉的情绪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有的学生说是荒凉的景物渲染的是
作者情绪中无以复加的悲伤等等,真是谈得各具内涵,我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
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
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
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
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
些中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
我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
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
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
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像鸟儿长上翅膀
《死海不死》的教学中心目标定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辨清确数和约数的运用,理解准确数据的作
用。分析课文前半篇时,老师设题:“把各种盐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
五。”一句中的数据能否改为24%或者大约24%、24%左右?讨论毕,学生感受颇多:原来这些很容易使自
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文中却起着这么重要的说明作用。学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增强了,思维
积极了。
教课文后半篇时,学生大胆质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
据不科学,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约数,平均深度怎么会是个确数?有的说把“大约”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
前,就通顺了;有的说,科学测定的数据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根据
死海实际情况来修改深度数据,因为说明文的数据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学而不思则罔。莎士比亚曾把读书比作人们生活中需要阳光一样重要。只有善读才会使人变得聪慧,
就像鸟儿长着翅膀一样。
四、 多元化思维,意在求活
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有多角度、多侧面和多种形式。如教
《变色龙》,一般从正面“切入”,抓住警官对小狗称呼“一波多折”情节,着眼于“变”,揭露其“见风使
舵”的市侩嘴脸,这是顺向思维;如果从反面“切入”,理出警官“万变不离其宗”的脉络,着力于“不变”,
剖析其“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这又是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综合应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由表及
里, 进入深层阅读的较高境界。又如,有老师教《爱莲说》,在大家基本理解原文“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
染”的主旨后,引导学生多角度评析课文,自由发表与作者不同的看法。有学生赞美藕,埋头于污泥中默默
支持莲花,是无名英雄;有学生批判“莲花”高高在上,孤芳自赏,忘了自己的根;更有学生赞美“污泥”,
提供肥料,养活莲花,遭人误解,却毫无怨言,面黑心不丑……有理有据,各抒己见。这样多角度评析,引
发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确实比学生死记老师或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创新价值。因为这样进行多元化思
维训练,可以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
习惯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和发展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这对于强化创新意
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心理学家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的领会为基础的,在相关知识的指导基础上,老师帮助学生阅读
归纳某种文体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每学习一类体裁的课文,先指导学
习有关知识短文,让学生领悟,进行知识定向。
如读说明文,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顺序和方法;读议论文,抓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结构;读记叙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抓住“人”这个中心要素,围绕人的活动分析文章的段落层
次,以叙事为中心的记叙文,则抓住“事件”这个中心要素,围绕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段落层次;读诗歌,
抓住情感、意境和语言;读小说,抓住人物、情节和结构;读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特点;读戏剧,
抓住对话和冲突。
对段落层次意思的归纳概括,这位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领:属于总分关系的,从第一层中提取要
点;属于分总关系的,从最后一层中提取要点;属于并列关系的,取各层内容相同点加以概括。
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掌握了切割的规律和归纳的方法,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
人渔。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也像音乐老师那样,不仅教学生唱歌,而且注重教学生识谱,岂不是要不了多长
时间,学生拿起一首新歌,不用教师教也会哼唱了。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努力使自己成为好“导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
他们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多向学习知识。凡是学生看“阅读提示”,利用工具书,对照
注释,经过独立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解决,我绝不越俎代庖。凡是难点和疑点,学生理解
掌握有困难的地方,则采取设置练习、反复训练的方式,让他们拄着教师的“拐杖”过难关。学习基础好的
学生,让其展示自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给机会让他们表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
自信心。我坚信: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的知识,才能扎实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