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乔 @ 2001-01-18
风 车 山
张 乔
镇江山多,其中以金山、焦山、北固山最为有名,另外座落于南郊的城市山林,也堪称人间仙境。
但,在我看来,镇江之美,莫过于风车山。
大概是母校就位于这座山上的缘故吧,风车山几乎成了母校的代名词,而且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学习
生活之后,我便一直认为风车山与母校是融为一体的。
如果从繁华的镇江火车站出发,顺着人行道走五六分钟就可看到一条宽敞的巷子。由于处在林立的高
楼之间,巷子看上去并不显眼。从巷口往里走,地势渐高,不久就到了风车山隧道,这就是风车山的标
志。过了一二十米长的隧道拾级而上再走几分钟,就到了我的母校,也就是风车山的顶峰了。
山小,学校也就小,但绝对安静,虽地处喧嚣的市区,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有点世外桃园的
味道,不然昭明太子怎会选在此读书,编就《昭明文选》呢?母校是省直属的专科学校,住校生很多,有
好几百名,老师也有住校的。此外,在这块弹丸之地上,还有许多民居和店铺,他们与母校仅一墙之隔,
顺着平缓的山体错落有致地自成庭院,透过若隐若现的树林望过去,显得古朴悠然。
论高度,风车山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坡”而已,但是相对于市区的地势来说我们完全算得了“高高在
上”了。因此,只要站在两层的教学楼上,就能充分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近可观市区的繁华,民居
的悠闲,远可眺群山的雄伟,长江的浩瀚。如果起得早,还可享受清新的空气,这在繁华的现代都市里简
直就是一种奢望,小小的风车山给了我们这一切。可以想象,山上绿草茵茵,鸟语花香,透过细纱一样的
薄雾眺望气势宏伟的长江,看那江水浩浩荡荡东流而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山的美总能感染与她朝夕相伴的人们,尽管在生活上我们困难重重。比如供水问题,地势高使得我们
的水源非常紧张,常常出现十几个同学拎着桶排队接水的情景。碰上停水也是家常便饭,大家不得不使用
蓄水池里备用的水。自来水不多,开水更是有限,但很少出现争水的,团结谦让的好作风在学校里一届传
一届,老生让新生、男生让女生的场面司空见惯,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风车山的生活并不
艰苦,因为真诚和友爱总是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
有了快乐,任何烦恼都将失去立足之地。当时母校只有一幢宿舍楼,男生女生不得已同楼而宿,女生
人数少,住四楼,男生住一至三楼,而且统统九个人一间宿舍。女孩子们心灵手巧,善于布置自己的小天
地,即使人多,也能把宿舍整理得井井有条,宽敞明亮。我们男生就不同了,由于不屑打理,一样的宿
舍,一样放进五张上下铺,住着却拥挤不堪,床铺间的过道里放着集吃饭、作业、打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
课桌,留下走路的地方更狭小了,大家只能侧着身子走来走去。但男生们还是感到无拘无束,仿佛这现实
空间绝不能阻止青春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男生还特别讲义气。睡我上铺的那位手臂受了伤,为了减少他上上下下的麻烦,我主动提出交换床
位,充分体现了哥们儿的兄弟情。后来广为传唱的校园民谣里,有一首叫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特别流
行,联欢会上我们俩一起唱过,而且唱的时候很动情。
美好的时光过得总是很快,四年弹指一挥间,当风车山上的蝉声再次响起,校园里轻风送暖的时候,
大家都长大了,也要毕业了。背上行囊,跨出校门,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挥手向母校致意,对友人道声
珍重……,说好男孩不哭,依恋的泪水却已夺眶而出,唉,伴我成长的风车山,叫我如何舍得离开你!
毕业回到家乡分配了工作,一晃又是四年。早就听说,我们那届毕业后不久,母校就迁到了郊区,环境依
然美丽,不再为用上充足的自来水而烦恼,更不必九位学生挤一间宿舍,只可惜现在的学生们无法体验到
当年唯独风车山所能赋予的那番感受了。
有空再去镇江,除了去新校址参观,与教师、老友相聚,当然也少不了去风车山看看。时隔四秋,再
次顺着那条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山路拾级而上,心中倍感亲切。校园旧貌依然,虽然人去楼空,寂静无声,
但那飘香的花朵,碧绿的草儿,平坦的操场,尘封的教室……,一切一切,无不在诉说动人的故事,再现那
段阳光灿烂的似水年华。
唉,迷人的风车山,历史打造了你的美丽,你却用美丽拨动了我的心弦。
20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