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文治 @ 2001-01-20
人格的魅力
许文治
一本好书有如一位名师,因机缘而得并因此爱益无穷。大学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曾国藩家
书》和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从此开始知道如何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做毕
业总结时我写道:“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修身’”。
不仅我这个凡夫俗子,历史上一些成名立业的人也很佩服他并从他这里学了很多东西。他的政
敌,也是朋友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时赠挽联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知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
石,相期无负平生。”曾左二人政见不和,常有争辩,但双方都英雄相异惜,光明磊落,后世传为佳话。清
代名吏刘蓉评价说:“文韬武略,功德照人;跨宋轶唐,近古无两”。我国族美第一代留学生,毕业于耶鲁
大学的光天化日代科学家容闳评价说“权虽大,但不滥用起无限之威权”。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评价说“愚
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也曾评价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不认论学生还是政敌,科学家还是政治
家,进步人物还是反动人物,对曾国藩评价都如此之高,便可见他的人格魅力之大了。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曾国藩能做大事,得益于其思想,思想是其人格魅力的主要来源。他受孔孟
儒学及其发展程朱理学,老庄的玄学和近代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晚期的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思
想启蒙者,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张之洞的思想都曾受曾国藩影响,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之父”,当
然,他始终都坚持“中学为体”),吸取了诸多思想中的精华。经历了人生几次大的挫折后,促使他将这些
思想运用到实际中,总结出自己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和“做官之道”。诸道之中贯穿
着“诚”、“勤”、“公”、“厚”四字,在给兄弟儿子的家信中,他多次提到这四个字,并在生活中切身力
行,时时总结反思。“诚”是曾国藩的人格和思想的基础,“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
相感,故神钦”,他一辈子对封建皇帝忠诚不贰,毫无异心,奏折中不论大事小事,具实秉报,不虚功,不
瞒过,虽然反动,也不失为一种忠诚;对同事他恪守“笃实”,不欺人,不自欺,“吾自信亦笃实人”“近日
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因为“诚”,曾国藩结交了许多诚挚的朋
友,为他的事业提供了很大帮助。“勤”是曾国藩达到学业和人格修养高境界的途径。繁忙的政务、军务
余,他每日抽时间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道德要求,并记于日记中,勤于“每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
其,见不贤内自省”的精神修炼。早期为京官之时,他每日早起,诵读诗书文章,下朝之后,勤于每日规定
的“诗”“经”“写字”课业,“早岁笃志为学,恒将此十余书贯穿精通,略作札记”,他早期的勤奋治学,为
他在学业上打下坚实基础。他多次写信告戒子弟,以勤持家,“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守得几分,未有不
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他的弟子李鸿章曾国藩身上学到了早起勤政,这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
事。有一次李对幕僚讲“我的老师实在利害(利害之意--注者),从前我在他大营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
起来,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起,胡乱漱洗,朦
瞳前去赶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强惯了,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
早,才知道受益不尽”(吴永《庚子西狩从谈》)。曾国藩的公正、公道,在一件事上体现较为深刻。清代
名臣左宗棠为人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和曾国藩也不时产生矛盾,但曾国藩没有因私人恩怨打击报复,浙
江军情紧急的时候,曾几次上书力保左宗棠说“其才实可独当一面,请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在他的推举
下,左宗棠得以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宽广的心胸,公道的办事原则着实令人折服。曾国藩的“厚
道”,体现在对人的宽恕上。“一般来说,待人接物,见得他人不对的地方,大都极端愤怒激慨,若能设身
处地替对方想想,就会心平气和”。李元度因军事和政事曾两次被曾国藩参劾,一生不得志。但国藩死后,
元度哭以诗云“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与雨
露,一例是春风。”国藩待人宽厚,元度虽两度被参,仍感其恩,其宽厚可见。
当然,看问题应该坚持“两点论”,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正确看待曾国藩的思想也
应如此。他的事业和思想是建立在对农民起义的疯狂镇压基础上的;他的言谈举止中许多东西难以脱离封
建的“三纲五常”的框框。诸如此类都是其思想中糟粕,我们所做的应该是摒弃糟粕,继承精华。
记得我曾看过这样的观点“我们大量做人的学问是为统治或被子统治,是为了抢占果实和明哲保
身。一句话,这些学问从来不是为了做大蛋糕,而是为了争夺分配权。”这样的观点我不赞成。明清以后,
晋商、徽商以“诚”“信”为商业之本,获得巨大成功。有人称“日本的企业家是一手拿着算盘,一手拿论语
起来的”。(《传统文化谈--记张岱年、丁守和、方立天》97《新华文摘》4期)可见这些学问不仅能“做
蛋糕”,而且可以“把蛋糕做大”。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大浪淘沙后的文化沉淀,我们不能只盯住糟粕,
一棒子打死,这不是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我想,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格外珍视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的指导下加以研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增长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应
努力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精华,构筑自己的道德大厦,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