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城动态
智慧城新春茶座跟踪采访
作者:海 极 @ 2001-01-29
智慧城新春茶座跟踪采访
海极
智慧城网站记者海极报道,大年初三上午9时至10时,智慧城第一次成功地举办了全球网上新春茶
座,有200余全球网友参加了点击,还有更多的人在网上观看了这次活动,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个茶
座的主持人浦玉生先生,对智慧城新春茶座作一点深度报道。
海极:浦先生,我是这次茶座的目及者,请你谈谈你是这次茶座的主持人为何9点6分才开始讲话。
浦玉生:大年初三,我在中国的生态小城、省级文明城市--江苏大丰市度假。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
一样,走在大街,我还是我,但不同的是我已是一个网路人了。初三这天一大早漫天大雪,银装素裹,这
是多年没有的雪景。瑞雪预示着这是一个丰年。8点多钟我走在去信息港的大街上,街上没有的士,雪地
里步行,大街上是我留下了第一串脚印。走到信息港时电脑值班的不在,于是我到了“神秘谷”网点,网点
上网的速度特别慢,这是中国人上网的现实,不如我居住的城市上网快。
海极:你的第一句话是“雨声来了”,很适合今年春节雨雪交加的天气。有潜台词吗?
浦玉生:过去曾在乡下居住时,那是风云突变暴风雨来临的夏天,邻居家一位大妈用吴侬软语大声叫
喊:玉生--,东面雨声来了!她是让我抢收在场上晾晒的粮食,此时东边的天际上白花花、雾茫茫的雨
柱来了,这在城里是不多见的。后来,“雨声”曾作为我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
海极:你谈到了“知识”、“智识分子”,但似乎未能谈得很透彻,请你作一点补充。
浦玉生:好的。新春茶座的软件是很有特色的,显示了智慧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实力。也有一些不足
之处,那就是聊天语言只能一行行的来,而不是一段段的来。要拐弯换行时,那语言就出不来了。我对智
慧城的定位发表看法时谈到:有人说,智慧城这是文人的网站,因为有不少文学原创作品;有人说,这是
商人的港湾,这里也载企业广告;也有人说,这是学者的驿站,有多项理论研究……都对,又不完整。正像
时下有人说我们是知识分子,而智慧城更愿意用理论界的一种观点:“智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定义没有给
智商较高而具有非凡知识创新能力、创意出众的创造型人才应有的关注。基于这种考虑,提出智识、智识
分子的概念很有必要。智识是知识、才智和知识创新的总和,智识分子则是指不仅掌握丰富知识而且具备
较高才智因而拥有非凡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智识是一个高于知识的范畴,智识分子是一个比知识分子要
求更高的层次。智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并继续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取代其他有形
和无形资源成为智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注)智慧城的定位是8-100岁的求智者。
海极:全球不少网友问及你居住的城市,能透露一下吗?
浦玉生:小时候读过一本童话:《宝葫芦的秘密》,我是将葫芦剖开成为一个瓢,里面挖掘到两个
字“智慧”,所以我今天生活在古瓢城和智慧城,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虚拟的。
海极:你说时时处处要创新,新的一年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应该有些什么创新呢,你对此有何新见解?
浦玉生:创新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思维和作为的总和。在网络时代,我更愿意这样定义创新一词。人类从20世纪走来,我们并没有一夜之
间就成为新人,大街上的三轮车还在横冲直撞,摊点还是摆在大桥上做生意。以为到新世纪了就什么都新
了起来,那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我们更重要的谈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从观念上说,人们不能再
说我们是鱼米之乡就是好日子了,那实在是农业社会的象征,现在一些地方是电脑之乡、网络之乡了。我
们不能再说农业大省、农业大市向强省、强市跨越了,最好还是说向农业的现代化迈进为好,三次产业的
比重,农业将起来越小。从机制上我们更应创造一种宽裕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条件,从制度、机制上
保证创新。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具有百科全书式学识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
开放的人。
海极:这次真正参与聊天的人才6个人,这“阿庆嫂”是谁啊?
浦玉生:当时在茶座的现场观战的楠说,是美国的斌夫人peng啊,呵呵。每一次活动要留一点遗
憾,留一点神秘吧!
(这一观点曾见于《理论探讨》2000.4 作者刘长明,智慧城全文刊登了刘长明文章《智识是智识社
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智慧城原创20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