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门 @ 2001-05-26
澳门概况
--细说400年
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文明走来,历经沧桑巨变。一九九九年将重回
祖国的怀抱,告别曾长期被葡萄牙占领的历史,揭开时代的新篇章。
早在距今六千至三千年以前,澳门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发掘证明澳门地区的远古文明
属珠江三角洲 系统。一九七二、一九七三、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和一九九五年几次考古发掘,在竹湾、黑
沙北部、黑沙南部、路环村、九澳村、黑沙海滩先後发现粗糙的陶皿残片、未经琢磨的石英手环断节、玉
髓刮削器以及陶器 碎片、石斧、玉器和制玉的作坊遗址,这些文物与珠江三角洲口三百七十多处先期文明
遗址中发掘的同属一个文明系统,反映了远古先民在澳门早有了活动。而不断发现的秦汉前的陶器残片、
五铢钱和宋、元间的青 釉陶瓷碎片,证实澳门古代共不是荒芜的海岛。
澳门及邻近地区在公元前三世纪,从中国第一次得到统一的秦代开始,便正式归入中国的版
图,属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北宋时香出由寨升为镇,下辖长安等七个村,澳门属长安村一部分;南宋
一一五二年香山改县,澳门归长安乡延福里恭字围,是香山重要的盐场和海运出口之一。
一五五三年以前澳门已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葡人不是最早澳门之前,东南亚、硫球群岛
地区的居民曾
乘帆船在每年的季侯风期抵澳,进行朝页之余的贸易。明正德年间有阿拉伯商人在濠镜澳(澳门的
古称)贸易。
葡人立足澳门之前,一直是进行走私,很长时间不能在中国沿海立足。
十五世纪开始,葡萄牙向东方扩张贸易,以海盗式的行径一度征服非洲、亚洲许多地方。十六
世纪初,占领
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上贸易的重要城镇印度果阿与马六甲半岛。一五一三年,葡人欧维士航行至珠江
口的“屯门"(史学界有指香港新界屯门、新界青山湾、伶仃岛或附近、广州湾、虎门外诸岛及香港南头岛
之说),
除满载中国贷物而归外,也带回不少有关中国的第一手情报,并依其征服其他民族的做法,在屯门
立石纪念,以志占领。
葡人初期是抱著征服中国的野心而来的。皮来资在他的《东方志》中称:“要把中国置於我们
统治之下,只 消用马六甲的十只船,就能从海上控制中国整个沿海。"
一五二一年八月,中葡爆发屯门之战。广东海道副使汪 指挥战船,击败葡人,迫使葡人逃离
屯门。一五二 二年,葡王又派出马丁·阿丰索(Martim
Affonso de Mello Coutinho)率五艘船到屯门,当船队驶近新会的西草湾,发生西草湾之
战,明朝军队经过激烈的战门,俘葡船二艘,掳葡兵四十二人,斩杀三十多人,葡人被逐出广东。
由於对华贸易利润惊人,不少葡商不顾明代禁令转往福建、浙江沿海活动,私人非法贸易,甚
至与海盗倭寇 勾结,走私掠夺,在宁波双屿、福建浯屿、日港等建立据点。当时力主禁海的强硬派人物浙
闽总督朱纨下令武装驱逐葡人,经诏安走马溪一战,将葡人据点捣毁。不甘心的葡人於十六世纪中退回到
珠江口一带,继续 寻求贸易机会和长久性立足点。
广东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发展外贸、改善财政,巡抚林富於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即以粤省阻
绝一切蕃舶,外商转往福建,令广州“市井萧然"、“公私皆窘",请求朝廷恢复朝贡贸易。
这一年广东重开海禁。为预防葡人再闯广州城下,命令东南亚国家商船在“广州洋澳驻歇",
主要开放新宁 的广海、望峒,香山县的浪白、蚝镜、十字门,东莞的虎头门、屯门、鸡栖等海澳作为外贸
之处,而浪白澳是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外贸集散地,葡人也乘机在这些澳口贸易。
但浪白澳不是葡人心目中的理想地点,一因浪白澳距广州远,交通不便;二是“水土甚恶"难
以久驻。为此 葡人努力谋求一个良港。
葡萄牙商人成功使用送礼贿赂的手段,与广东官府有了接触,一五五三年葡商与海道副使汪柏
达成“协议" ,汪柏允许葡人贸易,依照明朝惯例抽十分之二。一五五七年,广东官府出於地方利益,暂
时允许葡人到澳门。郭 《广东通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夷舶趋蚝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
物,愿借地晾 晒。海道副使汪柏贿许之。"
葡人进入澳门,即将澳门当作是他占领的地方,强盖房屋。非法定居“初仅莲累数十间,後工
商牟利者,始 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蚝镜为舶薮矣。"澳门上升为中外贸易的中
心,到一五六三年已在澳门聚集葡人九百多人,奴隶数千,中国商民及原来村民有四千多人。
一五五七年葡人开始定居澳门;一五六五年前澳门的地位并未得到广东官府一致性的默许,直
到一五六五
年,以两广总督吴桂芳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基本形成允许葡人贸易,但必须加强管理的思路。
一五七一年葡人正式向广东官府交纳地租银五百两;一五七四年“建闸於莲花茎,设官守之
",後来闸门上 还刻上“畏威怀德"四字。明朝对澳门“设城池置官吏,以柔道治之,不动而安",视葡人
在澳居住区域为另类“蕃坊"的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从一五七一年起澳门正式成为地方性国际贸易港口,明清政府在澳门行使主权管理。
在行政系统上澳门向由香山县主管。明朝,澳门尚无系统性行政机构。因为澳门是港口,所以
它戈受负责广 东海防管理的海道副使管辖。同其他港口一样,明代曾在澳门设有守澳官。《澳门纪略》记
述:“南环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前明故有提调、备倭、巡缉行署三。"提调一职代表政府在
澳门负责管理查 验外商船舶进出口业务,代为向海道申报手续及向广东巡抚备案以及进出口等事务;巡缉
掌管流动性的巡查缉捕奸宄之事务;备倭掌管海贼,防止海盗并负责缉捕之事务;而这些官员临时辨公之
处则是议事亭(现址今澳门市政厅)。为了加强军事上对澳门的控制,一六一四年两广总督张鸣冈建议,
兵部批准“设参将於前山寨"。按明代武官制度,参将属三品武官,可见比明嘉靖时的守澳官升格了。
一七四三年广东按察使潘思,两广总督策楞根据澳门是海强要冲、洋舶襟喉、接近广州省会的
地理位置,以及葡萄牙人欺侮居民、迫民入教、贩卖子女、冒禁触法等情况,认为必须在县丞一级机构之
上再增设“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来加强对澳门的管理。其职责很大,即为:“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
防,宣布朝廷之 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凡驻澳民夷,编查有法,洋船出入,盘验以时,遇有奸匪匿、唆
诱民夷、门争盗窃及贩卖人口、私运禁物等事,悉归查察办理,通报查核,庶防微杜渐,住澳夷人不至蹈
於匪夷,长享天朝乐 利之体,而海强亦永荷敉宁之福矣。"此官集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职於一身,
列为正五品,这反映了此官实际上是清廷派出管理澳门的地方小政府。
清代在海关方面,在澳门设粤海关监督行署,下设四个小税馆,“澳有关税,一主抽税,曰小
税馆;一主稽 查,曰南湾税馆,专稽查民夷登峰及探望蕃舶出入;曰妈阁税馆,专稽查广东福建二省寄港
商渔船只,防透漏,杜奸匪。"从行政机构设置看,明清两代对澳门的管理日加重视。
明清政府对澳门一直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在主权原则上行使各种管理。
1. 土地管理。一是徵收地租。从一五七三年起,明清政府每年对居住澳门的葡萄牙人徵收
五百两地租,不久又另加火耗银十五两,共五百一十五两,一直延续至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长达
二百七十六年,才被亚玛勒宣布拒绝继续缴纳。
2. 军事管理。明清政府均设有参将、副将机构於前山,对澳实行军事管理。为加强防范,
不继增加驻军数 量。一六一一年,“调千人戍之"。
到了参将移驻前山寨时,除陆军外还有海军,而且组织严密。 到了清初前山寨仍设参将府如
明制,但兵力却比前堵加到二千名,增设二名千总、二名把总。
3. 行政管理。明清政府把澳门分为二个不同区域进行行政管理。对澳门城以北的华人村落
之中国人管理办法 基本上与内地一致,即设立保甲里甲制度,禁止中国人到葡人住宅区进行贸易及居住。
4. 司法管理。中国政府对澳门司法管理是十分严格的,不管华人还是葡人独犯刑律,皆由
中国政府按法律程 序惩处,同时规定普通案件由澳门县丞审决,重大案件由澳门同知审决,并报广东督抚
终审。伦斯特在他书中描述了葡人犯罪受惩的经过:
澳门如遇有杀人事件发生,葡人时有秘密以钱运动被害者之亲属,使归於和平解决。惟被害者
之亲属,恒不 愿和平解决,宁告於中国官宪,要求合法处置。如是澳门之葡官员,只得逮捕凶手,审问其
事件之经过,调查证人,检视尸体,以待中国官宪之来澳门,然後将凶手由检事受与中国官员,经中国官
吏审问被害者亲 属,讯得如行凶等经过情形後,乃具状正式上诉於广东高级法庭。如判决结果,执行死
刑,则将犯罪者致送广东处刑。
尽管在数百年中,澳门犯法葡人力图逃避中国法律之制裁,但明清政府始终坚持“化外人有
犯,并依法问断 "的法律原则。
5. 海关管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在澳门设关徵税进行外贸管理。在明代,对澳门葡船实
行“抽分"的方 式,税率为十分之二,税收指标为二万六千两。一五七一年改为按船额大小收舶税。一六
八五年清朝建立粤海关,在澳门设有关部行台,下辖大码头、娘妈阁、南湾和关闸等负责徵收商船。
一五八零年澳门葡人成立议事局,开始进行自治管理。此事当时遭广东政府反对,但经葡人纳
贿,两广默许了葡人自治。议事局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澳门葡萄牙自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机关,管理葡人的一
切事务。
在行政司法方面,其主要职能是维持居住在澳门葡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凡葡人内部发生民事纠
纷,均由议事 局处理,重大事件由高级法庭处理,经果亚总督批准执行。
在军事管理上,主要是维持内部治安外,但常有违反中国政府规定,如设置军队、建筑城墙炮
台等,这是超越明清政府规定的自治范围。在财政税收上,明清允许葡人在澳门设关徵税,由议事局理事
专职管理葡人自已的贸易,徵收葡船的进口税,和安排自治机构的财政支出。徵收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三至
十。康熙三十九年 (一七零零年)左右,其收入为:二万两;雍正八年(一七三零年)为七千八百二十五
两;道光十年(一八三零年)为十万两左右。这项收入的绝大部分作为自治机构办公的经费开支,较少部
分为修道院使用。
在宗教事务方面,明末清初,耶稣会士随贸易商船到澳门传教,使澳门逐渐成为东方天主教的
中心,万历三 年(一五七五年)罗马教皇格连哥利建立澳门主教区,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国家的传
教事务,由澳门教区管理。於是议事局的法王主要负责教区的传教事务的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葡人进入澳门到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的三百年多
来,明清政府一直是在澳门对土地、军事、行政、司法、关税等全面行使主权的。
在十九世纪前,澳门会出现繁荣的景况,那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十七世纪初期,通过澳门的中日
贸易、中葡贸易、中国与拉美的贸易,澳门葡商与华商嬴得巨额商业利润,富极一时。之後,澳门的对外
贸易地位一蹶不振,澳门发展相对缓慢。
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居留不是完全和平、宁静和遵守法律的,而是数百年来不断对抗明清政府,
扩张势力,直到鸦片战争後公然将澳门变为其“海外省",实行殖叱主义管理。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利用荷兰人进攻澳门,不经中国政府的允准,修建了嘉思栏炮台、南环炮
台、大炮台等 军事设施及城墙,形成武装威慑力量;在明廷严禁倭寇的时侯,擅自招徕日本亡命之徒充当
打手;擅自允许日本船只入澳贸易;一六零五年因香山知县张派兵摧毁葡人在青洲私建的教堂,葡人竟查
抄在澳门的中国外为奴隶;对於葡犯罪行,一六一一年葡九艘兵船拒交纳税,并以武力威胁;贩卖中国少
男少女到国外为奴隶;对於葡犯罪行,破坏中国司法管治。充满殖民主义凶残性格的安东尼(Antonio
Jose Teues de Menezes)总督於一七四七年派黑奴强行推倒关部行台修建的新栅栏,胡说澳
门是中国皇帝给予的葡萄牙殖民地;一七
八四年葡萄牙殖民大臣马丁荷(Martinho de Meuo eCastro)炮制备忘录,妄称,葡萄牙人
通过驱逐海盗征服
了整个香山地区,中国人乘机“侵占"大片肥田沃土,使葡萄牙人处於澳门一隅之中。
葡人从未放弃过扩张的行动,不断违反明清政府的政策,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葡萄牙
人也乘机将澳 门“据为所有"。
鸦片战争直接诱因是鸦片。一五八九年葡人最早将鸦片输入澳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
澳门成鸦片走 私贸易的基地,英法列强也利用澳门作跳板渗透进入中国。一八三九年清道光皇帝派林则徐
为钦差大臣,南下禁烟,并於九月三日巡阅澳门。一八四零年,英国政府为了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标,
藉口禁烟危及其经济利益,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迫使软弱的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割让
香港及五口通商。
葡萄牙政府看到清政府的腐败、软弱,逐追随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实现变澳门及澳门附
近地区为葡萄 牙殖民地的野心。
一八四三年,澳门葡萄牙人向清朝钦差大臣英恳请谈判,要求取得与香港同等的地位,豁免每年五
百两地租银,改由葡萄牙士兵驻防整个澳门半岛。英拒绝澳门成为通商岸及葡占地方,只允许葡人修理房
屋、船只时 免领牌照等条款。
一八四三年葡人在居留地界墙以北地区“编号、树界、勒收地租",企图侵占澳门半岛地
区;一八四四年葡人擅自在乙仔的西沙建浩炮台;九月二十日玛丽亚二世颁布法令,澳门、帝汶、索洛尔
组成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一八四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
许所有外国商船来澳自由贸易。一八四六年四月亚马留总督抵澳後,推行一系列殖民政策:
向关闸以内所有居民徵税,要求停泊在澳门的船只向澳葡港务局登记并每日交税;一八四七年
下令修筑闸一带的马路,强令迁移华人坟场,妄图造成既事实,往北扩张;一八四九年三月五日公开关闭
中国关部行台,拆毁南湾等税馆,驱逐驻守澳门的中国海关官员,迫使清政府无法直接行使对澳门的主权
与治权。
亚马留的殖民行径虽因清官员的软弱而得逞,但激起了广大华人强烈的愤慨和澳葡人员的不
满。澳门龙田村
爱国青年沈志亮(沈米)等人将亚马留刺毙於关闸一带。亚马留被杀後,葡人探取了报复行动,进
攻关闸和北山岭的拉塔炮台。广东当局颟顸无能,担心冲突扩大,将沈志亮等人“正法"。自此葡人觉得清
政府可
欺,於是继续分阶段占据澳门整个半岛,接著於一八五一和一八六四年侵占了乙仔、路环两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澳门一度成为罪恶的贩卖人口中心。以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人口贩子为
主,他们 在澳门设立机构,将数以千万的中国华工,又称猪仔经澳门出卖到美洲、大洋洲,澳葡政府藉此
财,这是澳葡历史上极其耻辱的不光彩的一页。另一方面在澳葡政府支持下,澳门赌博业渐兴,逐渐成
为澳门主要的 “产业",其他工商行业因澳葡政府没有良好的经济政策,工商业萧条,经济发展步伐缓
慢。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门与近代中国革命有著较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正值中国人民反
抗列强侵略、
拯救民族危亡之际,改良变革思潮与运动风起云涌。澳门由於其邻近广东的地理位置和受葡人管治
的政治环境,为维新派、革命派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空间。
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都会在澳门积极开展活动,而中 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在不同
时期以澳门为基地,开创革命事业。
郑观应在澳门撰写了《盛世危言》经典之作,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的诸课题,对维新运动产生深远
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联络澳门巨商何廷光,一八九七年创办了《知新报》,成为变法改良运动中的重要
与论阵地。
改良派在澳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组织维新骨干力量。发起组织澳门不缠足会、澳门戒鸦片烟会
等,力改社会旧俗。澳门是孙中山迈向世界的门户和踏入社会的舞台。一八九二年孙中山协助土生葡人飞
南地创办《镜 海丛报》中文版,宣傅资产阶段革命民主思想。一九零五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後,派冯
自由到港澳,成立“乐群书室",一九零九年冬同盟会澳门分会与当地进步青年保持联系,发展革命力量,
宣傅筹款,策划 反清武装,为广东独立作出贡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省港澳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一九二二年澳门爆发了“五·二九"大规模工人
运动。“
五·二九"工运实际上是葡两种社会矛盾的一场大爆发,是澳门华人不满葡人长期欺侮和压迫的反
抗。五·二九"工运中,澳葡政府竟开枪进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工人无数,并下令实行戒严,取缔所有工
会。
抗日战争初期,澳门成为广东人民的逃难所,澳门爱国人士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州有
十多所中学、 中专院校迁到澳门。一九三七年组织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到新会、江门参加抗日救亡
运动。广州沦陷後,澳门四界救灾会回乡服务团也告成立,组织热血青年返回内地参加抗日。一九四一年
末香港沦陷,澳门 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孤岛,而日本人在澳门成为“太上皇",基本控制澳门。澳葡当局表
面上采取所谓的中立政策,在一些问题上同日本人达成幕後交易,日本对澳门进行更加严密的封锁。在一
九四二至一九四四年
中,澳门处於最艰难的岁月,大批难民聚集在澳门,马路旁天天都有饿殍,澳门一些华人社团尽了
自已最大的努力来帮助无依无助的难民。就在这最黑暗的岁月,中共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第一支队活 跃在中山五桂山,游击人员到澳门秘密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学生参加敌後、抗日门争。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後,爱国工人、青年、学生、教师冲破澳葡法西斯法令,纷
纷组织工会、 社团,掀起爱国主义运动高潮。
七十至八十年代以来,澳门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均国民产值大幅提高,居民生活也有了较
大改善。以博彩娱乐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渐渐得到巩固,工业、服务业也有所发展。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葡萄牙推翻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自此澳门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
当大的改变。
《澳门组织章程》於一九七六年颁布生效,立法会成为澳门地区两个自我管治机关之一,少数华人
在立法会的局面;政府部门也因中葡关於澳门问题的解决,一批华人公务员逐步成长起来。
综观澳门历史,澳门有史前文明;在葡人来澳之前,澳门并非荒芜之地;从一五五三年到现在
四百多年的发 展,主要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华人长期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中国政府供应低廉的粮
食日用品以及水电等,起了很大的作用。 澳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