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伯英 李奇林 @ 2001-08-29
《施耐庵年谱》未定稿(连载之一)
赵伯英 李奇林
施耐庵其人不见正史,稗史野闻中各说纷纭,地下挖掘也仅提供曲证,因此有人称为“谜”。然而,
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的问世,震聋发聩,影响深广,使中国小说列入世界高层次的珍品地位,那末,
这位伟大的作家的身世定会被揭开“谜底”的。
可喜的是,经过上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众多学者的努力,尤其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
方大规模地投入人力、物力,使施耐庵的面目日渐清晰起来了。实事求是地说,显性资料尚不够丰富,异
地区合作的团队精神还没有充分发扬,施耐庵纪念地的旅游线还没有开发,有关施耐庵的资料没有真正共
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施耐庵其人的深入、充分的研究。
从我们掌的各种资料表明,施耐庵是元末明初
人,这是明清以来的专家们基本一致的看法。从施耐庵的《水浒》中所取材的社会生活、生活原型
和所描写的风情、人物、方言来看,施耐庵的活动区域基本是在东南沿海一带。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联
系,用民间传说印证,施耐庵的轮廓是可以描述的,不是无迹可查的。施耐庵的后代生活在江苏的土地
上,集中在兴化和大丰的地域,明清以来《水浒》屡遭笔伐,几度禁绝,而倔强的施氏后代,也还是纪念
着他们的祖先施耐庵,这是家族的真情,亦足以证明他们传下的种种口碑,决非痴人说梦或道听途说。施
耐庵安息在现今尚存的墓中,是靠后裔们的代代指证,地下的发掘,家谱等的对勘,证实了施氏后裔们的
口碑是有稽可证的。元明清的小说家,有哪一位有如此丰富的个人和家族的档案呢?
当然,要写起施耐庵的年谱来,我们所能参照的各种资料,即便是现在所能得到的,包括口碑传
说,总还是隐性的历史资料,一当与正史对照,觉得这些资料虽有一定的价值,也还只能显现一个朦胧的
轮廓。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工作是对经这引起材料加以梳理,求同存异,索隐探微。
从赵知人查户口发现施耐庵的后裔,从而引发起寻踪施耐庵的一股股热潮,快一个世纪了,为
施耐庵编出一份年谱,这是势所必然的事。在跨入 21
世纪前,我们只想是抛砖引玉,使一份真正顺理成章、材料完备的《施耐庵年谱》能够经过有识者
的共同努力得以问世。这份“年谱”很不成熟,难免会有错误,希望得到历史、地理、考古、社会、文学等
诸方面的专家们的指正。
公元 1296 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秋
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
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明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又
说:“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注:王道生,此人待考。淮安王寿萱自云是王道生后裔,
但未提供家谱。
并见白驹出土文物,署名“施子安”的残碑。
1979 年 8 月 8 日,盐城地委宣传部曹晋杰、兴化县委宣传部刘嘉谷、大丰县委宣传
部吴春霖等,至兴化县调查施耐庵遗迹。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大队农民施庆满提供: 1978
年秋,挖到墓志方砖一块,系明代嘉靖甲申仲冬壬申月《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其中部份文字尚清
晰可见,云:“施公讳翔,字廷佐,祖籍姑苏,生高祖施公元德,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乱
及苏,……故迁兴化遂白驹。生祖让,字以谦。生父文昱,字述元。……”此碑于
1978 年秋在出土后,曾被施庆满取去盖咸菜缸。注:这碑证明王道生对施耐庵生年之说有据;且
能反证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决非有人托名杜撰。施耐庵原籍苏州之说亦成立。施耐庵恰生活在“元季兵
起”至“及世平”的元末明初之际亦有实证。
又,《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
族也。先公彦端,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并说:“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
书下至,坚持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
又,《施氏家簿谱》:“彦端,字耐庵→让,字以谦……”注:施耐庵先期的家谱资料与后期出土的家
族资料一一相符;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反复被证明有据。
又,白驹施氏后裔《国贻堂施氏家簿谱·施氏长门谱序》中说:“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
家录,自明迄清,相延不坠。”这表明,施氏谱是代代直录,不同于清代一些追录式的家谱。一个世代不居
官的“微寒”人家,代代直录,其可靠性是可知的。
又,《文艺报》 1952 年第 21 号丁正华、苏从麟《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中说:“施耐庵
兄弟三人,长即耐庵(又称子安),名彦端,传白驹及施家桥一支;次名彦明,传苏州阊门外一支;次名
彦才,传兴化施家庄(施家桥东北十余里)一支。”
清代乾隆《吴县志》载:“城外十八巷”,其中“施家巷(有施子祠,故名),在怀胥桥
北。”现怀胥桥北仍有大小施家弄。
同上,“施子祠在阊门外,久废。雍正十三年,贤裔施浚文等请改建于元和县利一图祀临濮侯施之
常。”注:施之常是孔子七十二北子之一。又,施家桥在“旧长洲县治府学龙门东。”
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陈广德于咸丰四年所作《施氏族谱序》中说:“施氏为先贤施
之常之裔。”
据《新闻报》 1928 年月日 11 月日刊登胡瑞亭文:“所供十五世祖讳耐庵。”故施元德当
为施之常的十四世。
又:据白驹施保国提供的资料, 1852 年,施耐庵后裔施占鳌和袁吉人在淮安访先人遗迹,
称施耐庵之父名施长卿,母卞氏。注:母卞氏之说与施耐庵与卞元亨为表兄弟之说相符。
关于施耐庵的卒年代和籍贯,众说纷纭,有的系推算,有的系略说,并无确证。至于生平,各说亦
略有细节差异。我们依王道生之说。其他诸说,略列于后:
1.
据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振岳提供的清初《顾丹午笔记》(手抄本)中说:“施耐庵,钱塘人,与
刘青田相契。明太祖搜罗人材,刘荐耐庵,命访之。适耐庵作《水浒传》甫竣。刘阅之,遂不言荐。归报
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注:顾丹午,名公燮,约为乾隆时苏州名
流。苏州地方史料中引用《顾丹午笔记》之处甚多。这一条笔记,能证明施耐庵是刘伯温同时代人,且与
刘伯温相契,而且在钱塘有过经历,《水浒》的初稿已在施耐庵隐居时完成。而且,施耐庵确有不肯为明
太祖出山的经历。至于籍贯,只是顾丹午的一说。
2. 淮安市(今淮安市楚州区)图书馆陈阳( 98 年时 86 岁)的“打印稿”中说:“施
耐庵(约 1298-1370 ),原名施耳,施子安。……元代至顺年间的进士,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做官。……刘伯温与施耐庵同榜进士。……张士诚起兵,也多次派步将施的好友卞元亨来请施作谋士……带着弟
子罗贯中乘船逃到淮安,隐居在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家中。这个知友在苏北
里下河地区开了一爿最大的当铺店。家中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今新华池后边)。老板为人
不俗,喜结天下名流。……施耐庵竟以楚州(今淮安)的萧湖、勺湖、越湖、洪泽湖、白马湖、蓼儿洼湖荡
芦苇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更以淮安画家龚开画的有关《三十六人赞》这线索,闭门创作了巨著
《水浒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奇书。……《水浒传》……成书于淮安,最后客死于淮,淮地
好友备棺木运回原籍兴化安葬。”注:此说据《兴化县续志》卷十三《施耐庵传》:施耐庵原名耳,白驹
人,祖籍姑苏,……。”按:这两份资料同出一源,其中“名耳”一说,其实也有道理,因为施耐庵既到淮安
是“隐居”,或许是避祸,当然要隐去真名,姑且以“耳”为名有何不可?但仍保留了他的字“子
安”。“耳”者,与“而”同音,“耐庵”有“而”,“彦端”亦有“而”,这也许是施耐庵
的心计吧!施耐庵到过淮安,与大丰白驹发现的《木榜文》内容相符,这决不是移花接木了。
3. 近代淮安市陈民牛编辑《淮安人名辞典》,赵朴初题书名,冰心题写扉页,由天津
古籍出版社出版,辞典中有施耐庵小传。(略)
4.
北京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惠仁《施耐庵生卒年新论》(提纲)中说:“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各有一
知名学者撰文提供过施耐庵的另外二种生卒年:一说生于是月日
1290 年,卒于年,卒于是 1364 年;一说生于 1260 年,卒于 1340
年,……”接着说:“据《施耐庵学刊》第一期介绍,……兴化县资料室主张卒年为 1328 ——
1420 左右。该刊第 2
期杨钟淮文章提出了两种可能:一为 1323 —— 1397 ;一为 1320 —— 1394 。又见陈辽提
出 1332 —— 1406 说;刘冬提出
1308 —— 1382 年说。”于是说;“施耐庵生于元仁延佑七年岁次庚申( 1320 年),卒于明太
祖洪武二十七年岁次庚辰( 1400
年)”注:《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已有“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字样,且与早期传世的王道生
《施耐庵墓志》“生于元贞丙申岁”相合,其他的考证似是多余了。
清代之前,疏于考证,但是凡有一说,都有来历。现略列于后: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传施号耐庵,名、
字竟不可考。”注:这里指在“武林”刊行的书中有一部《水浒传》,而不是指施耐庵是武林人。因为“名、
字竟不可考”,当然不知其人的籍贯了。“施耐庵”是刊行时的署名,所心胡应麟先称“施某”,继称“施号耐
庵”。胡应麟是很谨慎的,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他采访不到隐居的大作家,只也点到为止。
清代以来,以文字资料作为考证依据的居多,有的近乎推测。如, 1919 年,曲学大师吴梅
在《顾曲麈谈》中提出:“《幽闺记》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居士也。”注:孙楷
第亦持此说,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说:“耐庵即施惠号,见传钞本《宝敦楼传奇汇考目》,惠字君美
(一云字君承),钱塘人。”按:两位大师忽视了《水浒传》的艺术风格,只是扣住了“钱塘”“施”字下了
考证。写《幽闺记》的手笔决不会去写大气磅礴的《水浒传》。
上世纪初,开始对施耐庵实地考察,施墓被挖,拓片丢失,但肯定了施耐庵墓的真实地址。上世纪
的五十年代起,由于省、地、县政府的实地考察,保存了施氏后代墓中的实物,恰与口碑、家谱、王道生
的《施耐庵墓志铭》等一一吻合,显露出了施耐庵的真实身世。
智慧城原创 请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