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国古代咏物诗词选萃
作者: @ 2006-03-21
古代咏物诗词选萃
宋濂:越歌
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
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
【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义乌县西北)人。
元至正时授翰林院编修,不受。明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明朝开国文臣之一,著名
散文家。能诗,有些绝句写得很朴实。
【说明】这首诗采用浙江地区民歌形式,用夸张手法,写出封建社会中妇女向往婚姻自由的心情。
【解释】①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古代以产刀剪著名。②合欢袍--指婚服,袍上绣有成双配
对的花鸟鱼虫图案,象征美满婚姻。这两句是错问剪刀何时裁成合欢袍,表示久恋的妇女渴望早日成婚。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作者介绍】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 ,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迁
居开封(今属河南省)。早年做过荥阳、长垣地方官。曾受范仲淹推荐,到朝中任小官。终因冒犯权贵,
被罢黜,退居苏州。他和欧阳修、梅尧臣是好朋友,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诗
风奔放流畅。
【说明】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
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
思。
【解释】①题壁--诗写在墙上。花山寺--地址不详。从诗集中前后作品看,似在苏州。②繁英--繁
盛的鲜花。草纵横--杂草丛生。这两句说: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
生,一片荒芜。③剪伐--剪掉砍去,指除去残枝败叶。④凋零--凋谢。
苏辙:读史
诸吕更相王,陈平气何索?
千金寿绛侯,刘宗知有托!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他是苏轼的胞弟,宋朝著名散文家。诗的成就不高,但
也有好作品。
【说明】这首诗对汉初吕后专权事件作了评论。诗中热情歌颂了周勃粉碎吕氏集团的历史功绩。
【解释】①诸吕--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亲属。更相王--一个个封为王。吕雉在刘邦死后。执
政十六年。为了巩固她的统治,杀害了刘邦的几个儿子和功臣,封她的亲属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
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另封了六个亲属为列侯,追赠她父亲为吕宣王、哥哥为悼武王。②陈平--刘邦
的重要谋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封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的丞相。气索--恐惧、害
怕。这句说:在诸吕更相封王时,陈平为什么害怕呢?③寿--作动词,祝福,致敬。绛侯--刘邦的大将
周勃,封绛侯。他为人朴实,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吕后死,他和陈平等合计诛杀了吕产、吕禄等人,迎
立汉文帝,任右丞相,④刘宗--刘氏宗室,指西汉刘氏王朝,托--寄托、希望。这两句说:应当用千金向
周勃表示敬意,因为他诛了诸吕,汉朝江山才算有了希望。
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说明】这是诗人为友人收藏的一幅画的题诗。共两首,现选一首。诗中写朱陈村百姓过去还能自耕
自作,生活比较安定;而今官府催逼赋税很厉害,生活越来越困苦了。诗人对农民的境遇深表同情。
【解释】①陈季常--名慥,号方山子,眉州青神(今属四川省)人,年轻时曾和诗人谈论兵法,以后
不断往来。蓄--收藏。朱陈村--古村名,在徐州丰且(今属江苏省)东南。村里只有朱陈两姓,他们之间
互通婚姻。这幅画就是画的这种嫁娶风俗。②旧使君--诗人做过徐州知州(1077-1079)。使君
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习惯说法。③这两句说:可是今天情况大不同了,县吏半夜三更到村里敲
门催逼赋税,这种景况怎么忍心画呢?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这首诗描绘惠崇所作《春江晓景》一画中的内容,但不是机械的再现。象第二句那样创造
性的写法,乃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整首诗把江南春天的景物渲染得生意盎然。画失传了,诗却一直
被人传诵。苏轼诗画俱精,题画诗又是宋诗中大大发展了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历来被看成题画诗的代表
作。
【解释】①惠崇--北宋初期有名的和尚,建阳(今属福建省)人,能诗善画。擅长画牺牲鹅、鸭、
鹭鸶等禽鸟和寒汀烟诸等景物,人称“惠崇小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典型画作,已失传。②蒌蒿--一
种生在洼地的野草。芦芽--芦笋。③河豚--鱼名,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由东海逆长
江而上,在江水繁殖,扬州、南京一带一般在农历三月前后捕食。欲一--快要出水了,鱼肥起来了。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说明】夏天的西湖常有这种景象:刹那间急风骤雨出乎意外地袭来,不久雨过天晴,湖面又平静
得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这种景象在诗人笔下写得自流畅而又充满画意。
【解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这时作者任杭州通判。望湖楼--又叫
先德楼,在杭州西湖边,为五代吴越王钱俶建造。②黑云翻墨--云浓黑得象打翻池一样。③白雨跳珠--
骤雨象珍珠似的乱跳。④水如天--水平静得象天空一样。
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说明】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
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
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
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解释】①匣--琴匣。鸣--发响,奏出乐曲。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庐山云烟缭绕,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楚它的真实面貌。作者把这一特色写成绝
句,不仅概括得十分贴切,而且深含哲理。
【解释】①西林--庐山西林寺。这首绝句是诗人游山时写在寺壁上的。②缘--为了,因为。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说明】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有名绝句。诗的前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
的面貌作了典型描绘。后两句用西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湖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很美。诗人所作的这个
比喻,再生动确切不过了。
【解释】①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②潋滟--形容水波闪动。方好--才显得漂亮。③空蒙--形容雾
气迷漫。亦奇--也很奇妙。④西子--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⑤这句说:不论
怎样打扮都恰到好处。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说明】这首诗用傲霜开放的菊花来表示对刘景文的敬佩。刘景文曾被苏轼赞誉为“慷慨奇士”。
【解释】①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王安石做江东提
刑,查问酒务,在厅堂的屏风上看到间景文写的一首诗,非常欣赏,提拔他做摄学事。苏轼也推荐他做过
官,并抒他比作孔融。②擎雨盖--指荷叶。③傲霜--不畏寒霜。④橙黄橘绿时--指深秋季节。
苏轼:郿坞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是杰
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造诣都很高。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
但政治生涯却非常曲折。由于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以及他的耿直性格,多次遭到贬谪,大部分时间是在边
远偏僻的地方做官。这样使他广泛接触社会现实生活,磨炼观察力,丰富了艺术创作实践。他的诗,气象
万千而又精致秀丽,活泼自在而又韵味醇厚,统一成为豪放风格。题材多样,从咏史抒怀、抨击时弊、关
心民生疾苦到山水景物、题画酬赠,无所不包,而且创作出不少被人传诵的名篇。
【说明】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残暴专横,无恶不作;最后兵败身死,被陈尸示众,受到历史制
裁。诗中形象地揭露了董卓这类人物的虚弱本质:坐卧不宁,时时防范被人行刺,处处考虑自己的退路。
最后两句用历史事实无情地嘲笑董卓的可耻下场。
【解释】①郿坞--董卓建造的土堡,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渭河北岸,墙高丈余,周围有一里多,里面
储藏过大量的金银珍宝和粮食。董卓死后被毁。诗人在仁宗嘉祐七年作凤翔府签书判官时来到这里,写了
这首诗。②甲--软甲。指董卓常在袍内暗穿软甲防身。这句说:平日外出着软甲防身,还怕什么呢。③
坞--郿坞。退--退路。足凭--足够依靠。④脐脂--董卓体胖,被王允、吕布杀死后,在长安市上暴尸示
众。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在他的肚脐眼上燃火,当作灯点。这两句说:有谁比得了这个“英雄”呢?用自
己肚里的油脂点灯照着自己,不要另外张灯了。
苏轼:虔州八境图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凭孤塔认西
东。
【说明】这首诗描写楼台景物在一片蒙胧烟雨中,使人扑朔迷离,只有依靠一个高塔来辨方向了。
【解释】①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八境图--虔州知州孔宗翰在当地造了座石城,城上有八境
台,就台上所见的景物画了八幅画,由作者配了八首诗。这里选一首。②尘--尘世。这里指眼前景物,这
句说:从景物的远处看景物本身。③向背--正面和反面。
汤显祖:感事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
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
【作者介绍】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临川(今属江西省)
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做过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上书弹劾朝廷信私县,又因不
附权贵辞官回乡。后断绝仕途,家居著述。他是大剧作家,也写诗。他的诗也鲜明地反映出抗衡权贵和同
情民生疾苦的精神。
【说明】这首诗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作者在遂昌县做官时写的。当时,明神宗朱翊钧派了一
批宦官到各地开采金矿。这些宦官所到之处,滥征矿税,敲诈勒索,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灾难。作者尖锐地
讽刺了明神宗这种贪婪求金、“凿空山河”的丑恶行径。
【解释】①中涓--古官名,皇帝的近臣,此指宦官。这句说:皇帝派出大批宦官,四处开采金矿,把
山都挖空了。②圣主--指明神宗朱翊钧。求金--开矿采金。③骏骨--骏马之骨,比喻贤才。④黄金台句--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有筑黄金台招募贤士的故事。这两句说:幸而近年来贤士少了,余下的黄金该是可以堆
成土台那样高了。
汤显祖: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不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说江南申渐高。
【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一些地方发生干旱,北京一带尤其严重。诗人就京城久旱不雨
一事,对朝廷的苛捐重税作了无情讥讽。
【解释】①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干旱。摊税--摊派税赋。②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
雨,指风调雨顺,褒--赞许。③薄夜--临到夜晚。这两句说:皇帝每到夜晚,都要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
顺。④这句说:(不是天不落雨,)要知道雨也害怕抽税。⑤申渐高--五代时吴国的乐工。当时吴国都城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干旱,中书令徐知浩(即后来的南唐开国皇帝李)问:“近郊有雨,都城为什么
不下雨呢?”申渐高用诙谐口吻进言:“因为雨怕抽税,不敢进京呀!”诗人借这个典故,无情地揭露了
明代赋税的苛重。
唐寅: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作者介绍】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弘治十
一年91498)乡试第一。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
显,这在他的诗里常有流露。
【说明】这首诗概括地表白了诗人自鸣清高的处世态度。
【解释】①炼金丹--指修仙求道。从禅--信佛念经。②商贾--经商。耕田--务农。③写就青山卖--指
卖画。
汪元量:湖州歌〔选一首〕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西州!
【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原是南宋宫廷琴师,擅长写
诗。公元一二七六年,宋恭帝赵显和皇室人员被元兵掳到大都(今北京市),他也跟随前往。后回到钱
塘,做了道士。他写有很多绝句,记述南宋灭亡时目击的各种情景和切身感受,情调悲凉沉痛。
【说明】《湖州歌》是作者在赵显被俘后写的一组绝句,共九十八首。记述他跟随押俘船只北去路
上的见闻和感触。这是其中一首。诗中抒写了离别南宋故土时的悲凉心情。
【解释】①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
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组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所用“湖州”题名。②燕云--指“燕云十六州”,
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③大江--
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④目断--看不到。
四百州--唐朝开元时期拥有三百二十八个州。这里用四百州代指南宋土地。实际上绍兴十年(114
0)宋金签订和约后,南宁下余的土地,只有北宋土地的三分之二。这两句说:眼前是一片夕阳寒鸦的
凄凉景象,再也看不到南方的故土了!
汪元量:越州歌〔选一首〕
师相平章误我朝,千秋万古恨难消。
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
【说明】南宋朝廷一直排挤害主张抗金元、振兴国家的将领志士,听任秦桧、贾似道等把持朝政,
最后导致覆亡。作者在诗里斥责了贾似道之流的罪行,指出了亡国的历史教训,字里行间充满愤慨和悲
痛。
【解释】①越州--这一组绝句共二十首,写的是关于南宋覆亡的事,南宋京城临安古为越国之地,
所以用“越州”题名。②师相平章--师相,太师相国。平章,唐朝以后担任相实际职务的人常常冠以“平
章事”头衔。这里是指贾似道。他在南宋末年掌握了多年军政大权。度宗时权势显赫,封太师、平章军国
重事,朝廷大事都要在他的私宅里裁决。他一味享乐,根本不想抗击元兵,甚至隐匿战情愚弄朝野。后被
革职放逐。③萧墙祸--萧墙即门屏,借指内部,一般把内患叫作“萧墙之祸”。④断桥--西湖白堤上的一
座桥,这里借指抽宋朝廷。这两句说:酿成亡国大祸,并非始自今日,原因在于贾似道之流一直弄权误
国,不奖赏保卫国家有功的将士。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明】这首诗写诗人返回金陵途中想家的心情。船停在瓜洲,心却早已飞到钟山脚下。虽然只隔
几层山了,总希望明月照着水程,马上回到家里。第三句中的“绿”字,据说作者一再推敲,曾用过
“到”、“入”、“过”、“满”等十余字,最后选定“绿”字。
【解释】①泊--停泊。瓜洲--也作瓜州、瓜埠洲,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长江北岸,和京口隔长江相
望。间--间隔。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③数重---几层。这句说:从瓜洲到钟山,中间只隔开几座
山。④绿--吹绿了。⑤还--回到(钟山家里)。
王安石: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说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春天,作者作为宋朝使臣伴送辽使到北方去,写下这首诗和
下面一首诗,记述见闻感怀。这首写进入辽区,下一首写离开辽区,都是凄凉雨天的场面。辽方有歌有
舞,北方老百姓的心情却大不一样。他们一迎一送,热泪盈眶,表示出对宋朝极为沉痛的思念眷怀,同时
诗中也写出诗人的深切同情和满腔悲愤。
【解释】①塞--边塞。指宋和辽交界的地方。
②涿州--今河北省涿县。沙上--沙丘,平原。饮--饮酒,进餐。盘桓--逗留,③春风小契丹--契丹族的
歌舞。契丹--我国当时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东族。它建立起辽政权,和北宋并立,疆域最大时南到今
河北、山西北部。④塞雨边塞上的风雨燕泪--指燕地百姓流下的眼泪。这句说:边塞古起雨来,百姓看到
宋朝使臣哭了起来,好象雨水把泪水催落下来一样。⑤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汉衣冠--指宋朝使臣的衣
着。这句说:边塞蒙蒙细雨把雨宋朝使臣的衣着淋湿了。(燕泪落和汉衣湿在雨里同时出现,暗示宋使看
到燕地百姓哭泣,深受感到,也跟着掉泪。)
王安石: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
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
改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
他善写绝句,内容充实,语言精炼,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
【说明】这首诗,前两句写春天养蚕人辛勤劳动,蚕茧丰收,年景并不错;后两笔锋一转,提了一
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反而落得饥寒交迫的下场?这首诗有力地揭露了北宋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社
会生活的关心。
【解释】①柔桑--嫩桑。②芦箔--用芦苇或芦竹编的养蚕工具。这两句说:嫩桑叶采光了,树荫也
稀了,芒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③聊--暂且。风俗--这里指年景、收成。④凶饥--凶年饥岁,这句
说:(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
王安石: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解释】①悠悠--形容又长又远的样子。这句写北方地区天上落着凄凉的雨,地上河水呜咽地流向
远方。②鼓吹--这里指乐曲。这句说:南返的宋朝使臣和送行的辽方官员骑马来到边界上,相互挥手各
奔东西,音乐停止演奏了。③燕人--指燕地百姓。④这两句说:给宋朝使臣送行的燕地百姓,远望南方,
不禁回身伤心落泪。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说明】这首诗描绘出初夏山村一幅清秀怡人的图画。绿的田,青的山,在诗人笔下富有鲜明色
彩。后两句用了“护田”和“排闼”两个形象化的词,使得山水田野完全性格化了,活龙活现地跳跃在读
者眼前,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机。
【解释】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号。他是王安石钟山住宅的邻居。②长扫--经常打扫。这句说:先
生的草屋檐下,由于经常批扫,没有一点绿苔杂草。③畦--田地分成小格子。这句说:屋前的花木都是
亲手栽培的,整整齐齐分成一块一块。④排闼--闯进门来。闼,门。这两句说:一弯碧水维护着农田,
两座青山迎面上翠色。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说明】原诗两首,这里选一首。大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做朝官时,诗中描述了作者期望实施新
法后三十六陂地区将会出现好年景。
【解释】①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仁宗天圣时期所建,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八角镇。②蜩--蝉。
③酣--浓。④陂--山坡。据《宋记》记载:神宗元丰时期,推行新法,开凿疏浚河流,在汴京附近,把
洛水和汴水联通,引古索河为水源,注入房家、黄家、孟家三陂,波及三十六陂。⑤白头--白发,指诗人
自己。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明】这首咏农历元日的绝句,立意清新,文情并茂,一派除旧布新、欢鼓迎春景象,跃然纸
上。
【解释】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②一岁除--一年过去了。③屠苏--恃苏酒。古代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工饮屠苏酒,庆贺春新。这两句说:爆竹声中辞去旧岁,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
酒(意谓饮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到了)。④曈曈--形容旭日初升时的景象。⑤新桃换旧符--用新
会换下旧桃符。桃符:一种给有神象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日更换。这两句说:旭日的光辉普
照千家万户,人们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王安石: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说明】王安石吱相以后,晚年居住在江宁的钟山,写了一些绝句,描写山水景物十分生动,艺术
上雅丽精致,受到人们称道。这是其中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套用一句前人诗句,只略加改动。却把诗意推
进一层,换了一个意境,和前三句紧密拧在一起,很妥贴。这是“炼意”的一好例子。
【解释】①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软姿态的意思。③幽--
幽静、幽闲。王安石曾对黄庭坚说过,古诗“鸟鸣山更幽”,我以为不如“不鸣山更幽”。
王昌龄:采莲曲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说明】这首诗描画了采莲女们轻快活泼的情景。
【解释】①采莲曲--乐府旧题。②这句说: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
裁的。芙蓉--这里指莲花。④这两句说: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
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笼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说明】诗中通过对汉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得力的将领来抵御侵扰,
以保障边过地区和平安宁的愿望。言辞激切,意气豪放。
【解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②这两句说:这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汉时一样照着关塞;
这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③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名将李广,匈奴很畏惧
他,称为“飞将军”。这里用来代指英勇机智的将领。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阴山--横贯今内蒙
古自治区的阴山山脉,汉代常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来抵御匈奴南侵。
王昌龄:从军行〔选2首,2-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进士。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著
名,但他的有些抒情诗也同样绘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凝炼,音律铿锵,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其
中绝句占了一半,七言约句写得尤其出色。
【说明】王昌龄有《从军行》七首,描述戌边将士的战斗生活现选二首。第一首写边将士的坚强意
志和豪迈气概。后首通过一场具体的战斗,写将士们的机智勇敢和胜利后的欢悦。
【解释】①从军行--描写军他生活的乐府古题。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祁连山,
在今甘肃省。这句说: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③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北。④金甲--铁甲。这句说;在沙漠地带久经征战,连铁甲都磨穿了。⑤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
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敌军。
王昌龄:从军行〔选2首,2-2〕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解释】①大漠--茫茫的沙漠。②半卷--形容大风歇动战旗的情况,辕门--指军营,③洮河--黄河
支流,在今甘肃省西南部。④吐谷浑(土玉魂)--古部族名,属鲜卑族,曾在洮河地区建立政权。这里
借指敌军首领。
王昌龄:龙标野宴①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说明】作者虽然被以龙标,但他照样悠然自得地过生活。这种放达乐观的态度,实际上表示了他
对当时黑暗封建政治的不满。
【解释】①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②沅溪--沅江,湖南境内的大之一,源出贵州流经黔阳,北上
注入洞庭湖。足--充足。③远谪--贬官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④这两句说:不要听到歌唱声而触动远谪
的愁思,青山明月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说明】作者在送别友人时,向友人表示了自己坚守廉洁的志向,同时也包涵了与友人共勉的意
思。
【解释】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辛渐--作者友人。②吴--这里的“吴”和下一句中的
“楚”,都是指镇江一带地方。③平明--早晨天亮时。这两句说:寒夜风雨之中,陪着辛渐进入了吴
地。第二天一早,将他送别之后,史觉得楚山象自己一样,很孤单地站在那儿。④冰心--象冰一般莹洁的
心。这两句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就请你告诉他:我的心就象玉壶中的冰那样明净无
瑕。意思说,决不因为遭到贬斥而改变志节。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怀,欲饮琵琶刀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介绍】王翰,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0
1)进士。玄宗时被召为秘书正字,后贬道州司马。能诗,擅长绝句。《凉州词》为世传诵。
【说明】诗写边塞军队生活的一个场面:战斗归来,营中已备好美酒。弹起琵琶,催促大家畅怀痛
饮。你可不要笑我们喝得醉卧沙场,要知道能从战场上平安回来,实在是不容易啊!诗没有正面描写战
争,而从侧面用饮酒烘托,写得十分含蓄而又真挚动人。
【解释】①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②夜光杯--用白玉制成酒杯,夜间可以照光。借指
精美的酒杯。③催--催饮。
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说明】诗中通过一件小事,刻划了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的心理状态。
【解释】①三日--旧时习俗,女子婚后第三天,要下厨房做菜,表示从今后要侍奉公婆。②谙--熟
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③遣--让,小姑--丈夫的妹妹。这句说:先请小姑尝尝味道。(因为小姑是
熟悉她妈妈口味的。)
王建: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作者介绍】王建(约765-830)颍水(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中过进士。做达侍御
史和陕州司马,曾在西北边塞军队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善写乐府,有些诗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压迫和
剥削。他的诗多半是写宫廷中奢华生活,刻划被冷落的宫女们的痛苦。有些绝句写得质朴清新,富有生
活气息。
【说明】这首诗从一侧面描写了山村农忙时情景。
【解释】①妇姑--姑嫂。相唤--互相呼唤。浴蚕--用水选蚕种。②中庭--庭院中间。栀子--常绿灌
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王建:赠李朔仆射二首(选1首)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扔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说明】唐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拥兵作乱。元和十二年(817)
冬,名将李朔在一个大雪之夜率部攻破叛军盘踞的蔡州(今河省汝南县),活捉吴元济,取得平定淮西的
胜利。这首诗中,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写了这次雪夜战斗的情景。既写了士兵的坚韧勇敢,又歌颂
了将领们的身先士卒。
【解释】①仆射--官名。准西之捷后,李朔被封为尚书左仆射。②和雪翻营--指冒雪行军。③神
旗--军旗。冻定--形容雪夜严密,连军旗也冻得不能飘动。④这句说:远远望去,只见无数火把将敌营
照得通红。⑤先锋--指李朔部将李祜、李忠义率领的先锋部队。
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史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介绍】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今属浙江省)人。元未
诗人,著名画家。出身农家,少年时牧牛,勤奋读书学画。考进士不中后,丢掉做官思想,遍游各地。
后隐居九里山。他善画梅花和竹石,写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趣的诗作,语言质朴,不拘常
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
【说明】诗的前两句写他的墨梅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千锤右炼画出来的。后两句说凶画梅花并不
着眼于形似,而追求神似。神似就是表达出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形似就是简单模仿事物的外形。求神似
是我国绘画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观点。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这里。
【解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不着色。诗是作者咏自己的用品。②洗砚池--传说会稽蕺山下有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把小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称他家有洗砚池。含意是
自己象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③清气--语义双关,以梅花的清香和气质比喻家的人品和节操。乾坤--指天
地,人间。这两句说:我画的梅花并不希望人们夸它的颜色漂亮,只是要把它的高尚气质留在人间。
王士禛:秦淮杂诗〔选一首〕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准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作者介绍】王士禛(1634-1711),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清顺治
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作诗追求形式,讲究韵味,尤工七绝。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早年较清逸,中年后
转为苍劲,在清初影响很大。
【说明】这首诗就南明时阮大铖进献《燕子笺》等戏的事,辛辣地讥讽了南明政权必然覆亡的下场。
【解释】①《秦淮杂诗》共二十首,咏有关金陵兴衰的史实和景物。②新歌--指南明阮大铖写的杂剧
《燕子笺》《双金榜》《忠孝环》等。洋纨--洁白的丝绢。这句写阮大铖用吴绫作朱丝栏,命王铎以揩书
写剧本,送进宫中作为内廷供奉戏曲。③小部--梨园小部。宫中梨园下没小部,演员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少
年。君王--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公元一六四四年;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弘光帝,在位不到一年便被清兵俘
虏。这句说:福王日夜沉醉于酒色声妓。④秦淮--秦淮河。呜咽--哭泣。⑤孔都官--南朝陈后主的都官尚
书孔范。陈叔宝宠信孔范,恣意荒淫,终致灭亡。这两句说:千百年来秦淮河水一直悲戚地哭泣着,可是
不应该仍旧怨恨孔范。
王士禛:真州绝句〔1〕
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
【说明】作者在扬州做官时曾经来到真州,写了六首著名的绝句,描写那里的景物。现选两首。这一
首写江边景色和他想到南京的心情。下一首写郊野风光。
【解释】①真州--古州名,今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离南京较近。②婀娜--形容帆船船起程
的缥缈姿态。意难胜--这里的意思是:实在惹人心意,指下文的“离心”。③白沙亭--遗址在仪征县的白
沙洲上,今已不存在。④离心--归心。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县。这里指金陵。
王士禛:真州绝句〔2〕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解释】①江干--水边,水涯。钓人--渔人。②柳陌--柳荫小路。疏--稀疏。③好是--最好是。④红
树--枫树。
王叔承:竹枝词
月出江头半掩门,待郎不至又黄昏。
深夜忽听巴渝曲,起剔残灯酒尚温。
【作者介绍】王叔承,大致生活在明嘉靖时,吴江(今属江苏省)人。少孤家贫,四出谋生,跑遍南
北许多地方,卒年六十五。写诗广学博取,不愿拟古。
【说明】一个女子心情焦急地等待情郎到来,门外的每个响动都引起很大的思想波动。她的感情多么
热烈深切啊!作者青年时因为家贫,曾经入赘妇家,不久被岳父驱逐,夫妻双双出走,生活极端贫困,所
以对婚姻自主、爱情坚贞的可贵,深有体会。
【解释】①巴渝曲--指竹枝词,流行在巴灯芯。残灯--快熄灭的灯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这是诗人十七岁时的作品。诗中抒写在节日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兄弟,感情真挚而朴实。第
二句高度概括了人们常有的一种心情。
【解释】①九月九日--重阳节。山东兄弟--从王维的父亲开始,王家从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搬到
蒲(今山西省永刘县)。因为蒲在华山以东,所以王维称他在家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②异乡--分
乡,和故乡相对而言。③倍--更加,加倍。④登高--旧时风俗:重阳节这天,人们要外出登高。⑤茱萸-
-落叶乔木,有浓烈香味。旧时风俗,重阳节人们头上要插戴茱萸枝。
王维:鸟鸣涧①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开元九年(72
1)进士。做过右拾遗、尚书右丞等。后期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
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他的绝句诗,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更显示了熟的技巧。刻划细
致,变化多采,有独创风格。
【说明】这首诗描写山中春夜,意境清远,用语凝炼。
【解释】①涧--山沟。②桂花--月亮的光华。古代神话中说,月亮里有桂树,所以桂往往被用来作
为月的代称。“人闲桂花落”,即“桂花落人间”。意思说:月亮的光华洒落在大地上。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群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明】朋友远去安西,诗人设酒饯别,想到朋友此次西出阳关,难遇故人,更是临别依依,频频
劝酒。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在良代已被谱成乐曲,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
【解释】①元二--作者友人。安西--指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吾尔自治区库车县。②渭城--
古县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③客舍--指饯别处所。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
西南古董滩附近。
王维:杂诗三首〔选一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说明】诗中用向人发问的口吻,来表达对故乡近况的关心,写得亲切生动而有特色。
【解释】①绮窗--雕镂花纹的窗子。②著花--开花。未--疑问词。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释】①篁--竹林。②长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王维:栾家濑①
疯疯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说明】《栾家濑》和《竹里馆》,选自王维的田园组诗《辋川集》。这些诗,都是描写他的庄园
辋川别墅自然风光的。诗写得别致细巧,但也秀出他思想深处的孤独空虚。
【解释】①濑--浅水从沙石上急速流过的地方。②疯疯--雨声。③浅--形容水流很急的样子。石
溜--石上的急流。
王禹: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说明】诗中写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清明节别人可以插柳赏花,踏青吃酒;他却兴味索然,清
苦得象个野和尚,什么也没有。到了晚上从邻居处借来新火。燃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作者出身农家,
幼年生活较苦,是饱尝过诗里的滋味的。
【解释】①萧然--索然,形容乏味。②新火--古时习俗,清明前一天或二天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
起火。称为“新火”。③晓--天亮。分--分配,给以。
王禹:畲田调〔选一首〕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吾。
【作者介绍】王禹(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北宋太平兴国时
官至知制诰,因为上疏直言,一再被降职,贬到商州等地。当时诗坛盛行片面追求艳丽辞藻的诗风,他竭
力抗衡,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对宋诗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说:“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官谁知是胜
游。”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包含着诗人鲜明的现实主义态度。
【说明】畲调是诗人贬做商州团练副使时就山区看到的真实情况写的一组诗,这里选了一首。诗中
描写山区农民相互帮助、自耕自足的生活。作者认为这比那些深受官府秀绅压榨的一般田农好得多,所以
写诗宣扬。诗的语言通俗,立意清新。
【解释】①畲田--古时山地流行的一种原始耕用方法,即先把草木砍倒,烧灰作为肥料,就地耕
种。调--曲调。②猎猎--形容击鼓声。这句说:开以前,前来帮助的有们先吃顿酒,然后干活。③斫--
砍伐。④尧舜--即帝尧和帝舜,传说中的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这里代指皇帝。这两句意思是:我们
自耕自足,安居乐业。皇帝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742),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做过县主簿、县尉等
小官。由于遭人诬陷,曾一度弃官漫游。他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描写边疆风光的诗很有特色。他的诗
多已亡佚,仅存六首,其中五绝《登鹳雀楼》和七绝《凉州词》为世传诵。
【说明】诗的前两句抓住了北国的自然特征,形象地描绘了河山的辽阔壮美。后两句则用洗炼精辟
的语言,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
【解释】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可瞻望中条山,下可瞰视黄河,是当时的
登览胜地。②穷--尽。目--视力。③--这两句说: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应该再登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这首诗写得清峻雄奇,展现了古代凉州一带旷阔悲凉的景象。诗的后两名巧妙地运用暗喻
手法,批评朝廷对边防士兵的不闻不问。
【解释】①凉州词--唐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威县,②万仞--形容极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③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后常用作军乐。杨柳--即《折杨柳》,古代一
种歌曲。④度--越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这两句说:羌笛何必去吹《折杨柳》,埋
怨春光来迟呢?要知道?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诗人以,此暗喻地远戌者的冷漠。
韦应物:滁州西涧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约789),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时做过唐玄宗
的侍卫。后来考中进士,曾任滁州、江州和苏州刺史。他是中唐初期诗人,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
生活。
【说明】这首诗描绘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静态和动态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解释】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上马河,在滁州城西。②怜--爱。③黄鹂--黄莺。深树--
枝叶茂密的树。④渡--渡口。
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橘①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说明】友人因病想吃橘子,可惜橘子还未成熟,不能满足友人愿望。诗中描绘了因橘子将熟未
熟、自己要送而不能送的心情,写得细腻别致。
【解释】①故人--老友。重九--农历九月九日。②怜--怜爱、关怀的意思。③试摘--因为当时橘子
尚未成熟,但为了朋友的要求,所以去“试摘”。犹--还。④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以产橘闻
名,这两名说:我真想象晋朝王羲之那样,在给您送橘子的信未也写上“三百颗”的数字,可惜现在还办
不到,只好等到霜降以后再给您送去了。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作者介绍】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9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唐昭宗乾宁
元年(894)进士。唐亡后,任前蜀王建宰相。他能诗善词,写有不少感时伤世的作品。诗的风格凄婉
轻丽。
【说明】隋唐时,日本曾多次向中国派遣友好使者,并朋学问僧随行。这些学问僧在中国留住的时
间,少则数年,长则达二、三十年。他们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过贡献。诗中的敬龙和尚,也就是其
中的一位。
【解释】①扶桑--指东方极远的地方。日本在中国的东方,所以也把日本称作扶桑。②师--这里指
敬龙和尚。③这两句说:这次回国,谁和您做伴呢?但愿皎洁的月光照亮您航程,一帆顺风送您回到日
本。
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晚唐
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由于得罪权贵。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晚年做过县尉和国子监助教。他的诗,大多
写闺情,风格浓艳,也有一些清丽作品。
【说明】秋夜,天空澄碧,云轻月明,一派静谧。然而秋夜的寒凉,远去的雁声,却使得有着怨情
的人辗转不能入寐。
【解释】①冰簟--凉席。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今湖南省。③十二楼--传说昆仑山上有五城十二
楼。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句写幻想中的天空景象。
文天祥:纪事二首(1)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做过一些地方官。恭帝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奉命
去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脱险南归,一直坚持抗击元军,公元一二七八年兵败被俘,第二年被押
送大都(今北京),在狱中坚持了三年多英勇斗争,最后在柴市从容就义。文天祥写过一些表现爱国主义
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诗篇,悲壮苍郁,铿锵有力,和一般书生文士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风貌。
【说明】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威胁南宋朝廷派使者北去谈判,实际上是迫使
投降。当时文天祥刚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毅然受命前往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和元丞相伯颜谈判。这
首诗表现了作者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尊严、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解释】①这两句说:一个英雄直到死都不会放弃自己崇高信念的,但是今天形势十分恶劣,我难
以行动自由、如愿以偿。②混同江--黑龙江在和松花江会合后的下游,当时叫混同江。③曹翰--宋初大
名(今属河北首)人,曾跟随宋太宗赵光义取太原、征幽州,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幽州--今河北省北部
和北京市周围一带。州原为宋朝辖地,后被元朝占领。这两句说:即使你们(元朝)把我掳到混同江加以
杀害。难道我们不会再有曹翰那样的人物出来保卫幽州吗?
文天祥:纪事二首(2)
枭獍何堪共劝酬,衣冠涂炭可胜羞。
袖中若有击贼笏,便使凶渠面血流!
【说明】文天祥去和伯颜谈判被扣后,伯颜命宋朝的降将吕文焕前来劝降。这首诗记术作者对吕文
焕的斥责,表现了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释】①枭獍--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比喻忘恩负义的恶人。何堪--怎么能
够,怎么配得上。劝酬--劝说、计议。这句说:象你这个忘恩负义的恶徒,哪里配得上来和我淡论军国大
事。②衣冠--朝衣朝冠。涂炭--污秽的地方。指元军兵营。这句说:我堂堂穴朝的使者困在这种污秽不
堪的地方,和你这种坏人说话,实在羞耻了。③击贼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和段秀实商议。段秀实大骂
朱泚,并用笏把他打得血流满面,因此此遭一害。笏,也叫手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执的一块狭长板
子,由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书写事项,便于记忆。④凶渠--罪魁。这句说:假若我今天袖有一块
笏板的话,就要把你这个民族败类打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