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玉生 @ 2000-12-12
施耐庵传略(节选)
浦玉生
中国智慧城网站首次推出 2000。12。
以此纪念施耐庵诞辰704周年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
横空出世
天才迷失
取名彦端
敏而好学
关门弟子
忘了买米
智答联姻
孝行信义
赴试得友
梁山水泊
郓城为吏
雁塔题名
摘枝代花
名扬钱塘
秉公断案
愤而悬印
谒林冲墓
造访真人
风月无边
和秦观诗
收罗徒弟
醉汉画像
参与战事
水战盐城
獐不上树
花园斩狐
秋江送别
天罡地煞
坐馆徐家
更名耐庵
三打祝庄
下棋观天
假墓之计
江边遇险
重构兴化
定居白驹
嫁女赠书
逼上梁山
坐牢金陵
续写《水浒》
暂改庄名
文星之殒
刻印《水浒》
泽被后世
后记
写在前面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清·金人瑞《水浒传序三》
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撰写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伟大的文学家施耐庵,
本名彦端,字子安,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海陵县白驹场(今分属江苏兴化、大丰两市)、
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享年75岁。
据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到苏州,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
读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
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
础。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
居著《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
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
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
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苏北草堰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
了高邮,建国号曰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
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为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曾礼贤下士,以笼络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张
士诚甚至以厚币招赍著名文士杨铁崖。许多抱着名种不同目的知识分子,纷纷投进了他们的怀抱。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甚至认为,“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投奔了
朱元璋,作了朱的谋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鲁渊、刘亮则归张士诚麾下。
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门人罗贯中,也曾应张士诚之聘,作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
志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后,张氏集团的领导成员生活上日渐骄奢淫逸,张
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就娶了七个小老婆。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
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器,
于是相继离去。好友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全曲相赠。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河阳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
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1367年,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自缢于金
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据传说,
因写了“倡乱之书”的《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年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
清道光二十四年,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
《水浒传》一书的创作,根据传说记载,张士诚入吴时,他已经写到四十五回;根据山东传说,
从14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据《顾丹午笔记》,明洪武初年,刘伯温说施耐庵其“著《水浒传》
甫竣”,又说他的一生精力都耗尽于一部书上了,看来,《水浒》的写作,前后经历了四十年之
久。终于在他贫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了这部巨著。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
行了。《水浒传》的印刷本是在他死后180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
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
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
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600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海内,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仿施氏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天大丰
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
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正是:“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横空出世
《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说家之鼻祖也。
清·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
14世纪晚期,元末明初之际,中国文坛上一部辉煌的小说巨著悄然横空出世,从此在人类
文学艺术的灿烂天宇高悬了一颗光耀千秋的星斗——它最初叫《江湖豪客传》,后来通称《水浒
传》。当世界史上除了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等极少数几部文学著作在规模上能与之相
比外,其他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还都没有出现。尤其是从内容方面看,《水浒传》站在人民群众的立
场,热烈赞扬被压迫阶级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所少见的。《水浒传》早已进入
世界文学之林,是中国文学值得骄傲的旗帜。
施耐庵在口头文学、宋元民间艺人话本、元人戏曲的基础上,荟萃取舍,缀合创作,撰为巨帙的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水浒传》,根据诸多专家对《水浒传》版本的演变史研究,可以大致推知其形
式和内容:一种可能,即七十回;一种可能,他所完成的《水浒传》属繁本系统,是一百回本的规
模,即梁山大聚义之后,有着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故事,最后的宋江、李逵被毒酒毒死,吴用、
花荣双双吊死于宋江墓前的悲凄情节作为全书结局。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首先在于他在《水浒传》中塑造了鲁智深、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一系列
属于人民的英雄。他们急公好义,助人为乐,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向,他们为了正义,不惜头颅
热血。他们在伦理道德上完好,是心灵很美的人。尽管在某种具体行为上也有某些缺点过失,但他
们的主导面永远是人们喜爱学习的。他们勇往直前、气势磅礴、视死如归的英雄性格,可以说是我
们民族精神的形象化身。施耐庵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把一般社会成见中的“强盗”写成英雄,指出
人类真正的正义良心的代表、楷模,是他们而不是帝王将相,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这是思
想文化史上的创举与贡献。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还表现在《水浒传》中竖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让它高高地飘扬在梁山顶
上。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看,如果说儒家学派的《礼记·大同篇》是第一篇设计乌托邦社会的文
献,《水浒传》则是第二篇。所不同的是,施耐庵不是用理念形式,而是用艺术形象来加以表现。
梁山一百零八人不分贵贱,人格上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是团结战斗,有秩序的集体;梁山泊武装集
团所实行的平均主义,便是施耐庵的理想。诚然,一切乌托邦最后必然失败,但乌托邦终究是人类
进步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阶梯。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了一定的理想成份,塑造了一批有
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一个个活着的“人”。《水浒传》为我国明清小说开辟了一条健康宽
阔的道路,后来的言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英雄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均可
看出《水浒传》对其的影响。数百年来,它在民间广为传播,水浒豪杰已是家喻户晓。古人有
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治》)。叶梦得是说北宋词人柳永的词所传甚广。其实柳
词的群众性倘与《水浒传》相比较,怕是小巫见大巫的神气也赶不上。
《水浒传》还广泛流传到国外,《法国大百科全书》阐释《水浒传》的条文为:“《水浒传》与
西方骑士小说互相呼应,《水浒传》对各种人物的英勇或懦弱的描写都是对龌龊的社会所进行的愤
怒的批判。《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又与阿拉伯故事相媲美,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大胆机智,经常
拿豪门富家子弟取笑开心。《水浒传》堪称传奇作品的伟大典型。”这种代表西方学术界所作的对
《水浒传》的高度评价,是与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总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水浒传》确实是世界文
苑中的一朵突出的奇葩,是世界“传奇作品的伟大典型”,它受到全球人士的普遍褒扬是理所当然的
事。
在人类文学艺术史上有许多传世之作,它们留传后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品因其固有的文化价
值,在后世仍然有人研读,但社会影响力比当初减弱了;另一种是作品除自身价值不朽外,还在世
世代代的流传中始终保持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后者比起前者更难能可贵。《水浒传》就属于后一种
作品。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话也有时被误解误用为“读其书,想知其人”的意思。不管怎样
说,“书”、“人”总是紧密相关的。《水浒传》的读者,大都因为想见其作者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
如果我们真能稍知其人——施耐庵——的话,就一定会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这部鹄立千古的长
篇小说名著。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很平常,但回答这个问题可真不容易。多少“水学家”为此费尽
了精力与才能,还远远没有得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水浒传》的作者,是个在历
史时空里迷失的天才。
天才迷失
施耐庵作《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
清·铁珊《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
为什么说《水浒传》作者是位迷失的天才?这有三层含义:第一,谁是这部伟大小说的作者?第
二,这位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三,他是怎样创作这部作品的?这些问题,六、七百年来始终扑朔迷
离,一层比一层难解。由于可信的史料缺乏,虽然“水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工作,至今有些
方面还在隐约朦胧之间。水浒与施耐庵研究领域这些空白点、模糊点、分歧点出奇地多,往往成了
我们了解施耐庵的关键性的阻阂。
然而,这些困难并不能阻隔我们对千秋才人施耐庵这位令人无限倾倒、无限神往、而又可望不可
即的文学大师、艺术巨匠的景仰之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实在应当抱着“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的精神,努力朝着我们的研究目标前进。空白的或模糊的,如果可能,不妨就某些迹象、线
索暂时加以较为合理的推论或假定;分歧的可以把问题本身加以简要介绍而附带提供个人的评议和
正面看法,藉资参考;不太懂的,可以暂付阙如,或提出来以待专家解答。
由此可见,介绍施耐庵时,除了那些较为确切的事实之外,目前还不能尽免于——不能不容许着若
干的探索性的,假定性的部分。这些,原该随处酌加说明,但最好先给读者一个总的交代。如何对
待关于施耐庵的传说资料的问题。研究施耐庵这样的人,他“名不见经传”所以也不会有碑铭志乘可
据,完全划限于书面文献,排斥故老传闻,那可能是不正确的。我很欣赏刘冬先生的观点,有关施
耐庵的数十则至今人们还在讲着的、分布在山东郓城、江苏江阴、张家港、兴化、大丰、淮安和浙
江青田等地的传说,至少也是施耐庵实有其人、在这些地方活动过的极重要的证据。正如树投在水
里的倒影,因为水波的折射,往往随着水波的大小而改变其形状。无风的时候,倒影接近于全真,
大波的时候,倒影接近于全无:但总有真实的树在岸上,作为倒影的来源。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许多难解之谜;“施耐庵之谜”,就是其中之一。施耐庵之谜的产生,受制于
中国文化特有的历史背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诗赋向被视为“壮夫不为”的小道,小说就更是小
道的小道了,“文章只博稗官衔”。小说作者不能算作文人学士,正统的史志载籍从不为小说家立
传,况且《水浒传》又是明清两代多次严查禁毁的“教诱犯法”的书,有关作者的任何正面材料,都
不可能公然合法地载入典籍,倒是“施耐庵作《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之类的不经之谈,由于同
占统绐地位的舆论导向相一致,而到处谬种流传。
《水浒传》,这“书”在,浏览研读,尚称方便;而施耐庵,这“人”,却还是一位我们努力想知而
未能的人物,因为我们拥有的史料还太少,加之我们自己的水平的问题。记得曹子建说过:必须有
美人南威之色,才可以论姿容,必须有宝剑龙泉之利,才能够议断割——如若按照这个标准来办,有
资格来讲说施耐庵的人就太少了。不过,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这段话翻
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情感激动而发为文辞。观赏文章的人由阅览文辞而进入情
境,顺波直上,追溯源头,即使文意深奥隐晦,也一定会使它显露。年代久远,没有谁见过作者的
面貌,但读了文章,却能窥见作者的心思。哪里是古人的文章太深奥,只怕是自己的识鉴能力太浅
薄罢了。这个道理却是不错的。赏文如此,识人又何莫不然。太史公司马迁的伟大,绝不是在于他
仅仅能够“网罗放失旧闻”,遍历名山大川亲作采访,而是在于他具有异常杰出的良史之才之识。否
则,《史记》一书所写人物,是不会栩栩如生,须眉毕现的。实践证明,光是“档案室主任”,是写
不好一部优秀历史传记的。我们对施耐庵的立传,也要作种种准备,力争在我们的笔下出现一个接
近历史真实的、呼之欲出的活生生的施耐庵。我们的能力确实是太有限了。
透过历史的雾障,穿越时间的隧道,让迷失的天才在施耐庵的身上定位,可以说是半个世纪水浒
学研究一个最基本的成就。但是,历史的雾障毕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要完全穿透它,让迷失的天
才在施耐庵身上“复位”,说明施耐庵这个人、这个天才作家的生平、际遇、思想、性格、艺术才能
与艺术个性同《水浒传》这部伟大作品之间的关系,比之确定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更困难。
施耐庵生活在700年前历史苍茫处。让我们设法缩短点视距,向他走得近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