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浦玉生著《创新思维》续一
作者:浦玉生 @ 2006-04-02
两面思考法(浦玉生)
一分为二,两面思考,双向辐射,是指对同一事物和对象,积极构想出两个以上的并存概念,以产
生互补或背反。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
方面。既要正面考虑又要逆向思考,“分析了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反过来又分析其不可能性,分析
有利条件又分析不利条件,做到知已又知彼;两害相权取其小,两利相权取其大。即大中取小,小
中取大,正确把握好二律背反与两难决策的辩证关系,就可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目的。”三
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郎,即体现了两面思维的特点。当时孙吴内部武将主战,文官主
降,根据主战派与投降派的不同特点,诸葛亮对孙、刘联盟对抗曹魏的必胜依据作了精辟的分析,
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①曹军虽众,但是远道奔袭,人困马乏;②曹军多是北方将士,不喜水战,
况且投降兵将很多,被迫而来军心涣散,斗志不高;③曹操统率大军威逼江南,占襄阳、夺荆州,
野心吞并中原,出师不义,民心不顺;④曹军长途跋涉,远离后方,补给困难,有致命弱点。孙、
刘联盟同心破曹,敌军的弱点正是孙、刘的优点,具有长江天险,必然打败曹魏,形成三足鼎立局
面。历史证实了诸葛亮的分析和预测。而这正是两面对比、辩证思维的结果。
类比思考法
一次,鲁班攀登悬崖,抓住一根茅草,一拉,手被拉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对茅草仔细一
看,发现茅草边沿有细细的小齿,所以能这样锋利。于是鲁班想,如果在铁条上也能这样锉出小细
齿来,不是能更锋利了吗?经过试验,果然如此。这就是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鲁班运用的方法是
类比思考法。类比思考是从客观事物联系中寻找事物构成上的相似,要素上的相似,外表形象或功
能上的相似性。运用类比法常会产生新的发现和发明。将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信息进行对照,交合类
比,双方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甚至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两种事物的交界边缘
上可能会取得创造性的突破。例如,北京航空学院高歌发明的“沙驻涡(BD)火焰稳定器”,解决了世
界上40多年来喷气发动机燃烧火焰不稳定的难题,是我国在航空喷气发动机部件技术方面的重大突
破。1984年12月被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和国防科工委发明评选委员会评为一等发明奖。在该火
焰稳定器的发明中,高歌以要发明的“稳定火焰”为目的,类比联想到自己过去在戈壁滩上工作时,
曾观察过在大风中有自行维持稳定形状的新月形沙丘,从同样是“稳定”这一点得到启发,通过模
拟、类比和各方面努力,获得了成功。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
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灵感思维法
灵感,也称顿悟,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常常具有瞬时突发性与偶
然巧合性的特征。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
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问
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十月怀胎,一
朝分娩”,就是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
业心的催化。1764年,英国木工哈格里沃斯,为了发明新的纺纱机,有一次,他苦苦的思索了一整
天,茫无头绪;但在他随便走动时,不小心把女儿珍妮的手工纺车碰翻了,将水平放置的纺绽倒过
来变成了垂直的纺绽,在地上同样转动,这时他忽然顿悟,经过试验,他在纺纱机上并排垂直地装
上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纱绽,同时纺出若干根纱来,新研制的垂直纱绽,比横纱绽提高工效8
倍,并取名“珍妮纺纱机”。灵感是对科学家、艺术家长期辛勤劳动的一种报偿和奖励。柴可夫斯基
说:“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正道出了灵感发生规律的本
质。灵感来去勿勿,稍纵即逝,必须及时记录。一生写了462首乐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斯特
劳斯,有一次灵感突然出现,但他忘记带纸,便脱下衬衫,把它记在衣袖上。正是:“作诗火急追
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笔记是攀登者手中的拐杖,及时记录已成为捕捉灵感思维火花的一个普
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假设思考法
人类不少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假想、假说,不少科学家、发明家总是把假设、假想、假说
作为自己创造发明的第一个逻辑起点,一开始几乎是在模糊中起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
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牛顿也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赫胥黎
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如果把理论比作一项“成品”,那么,假说就好比“半成品”或“预
制
品”,没有对半成品”、“预制品”的不断加工,成品是不会出现的。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
说;地质学中的大陆飘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
数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所以说,假设、假想、假说是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形式之
一,是认识未来的桥梁,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假设思考它不同于一切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神
话、呓语、主观臆造。它是起步于现实的但又是有科学根据的,虽难度很大,通过努力又是可以实
现的。一切假设、假想、假说都应该是经得起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与时间的严格检验,至少要经历
下面三方面的检验:①理论验证;②实践验证;③能否定对立的假说(能推翻同一论题中的其它对立的
假说,因为一个事物的假说有时不只一个),否则,新的假说不能成立,不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与
定律。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假设,但要经过验证,验证是假设的试金石。
撞击思考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思维活动,通过撞击产生新的灵感和想法,闪现出新的智慧火
花,照亮了一条走向成功的思路,这便是撞击思考法。撞击思考的一个闪念,一份灵感,也许就是
你探索已久的奥秘。创造性设想常常需要激烈的催化和角逐,平静则无奇、撞击出高见。采取集思
广益的办法,通过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辨,相互接受信息的刺激和启发,积极开展思想交锋,很
可能碰撞出一个新的想法,新的方案,获得一把解决矛盾的钥匙。因为任何一个问题,一种矛盾,
一个困境,不止一种答案,一个解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一个重大问题的防范措施,处理决
策,要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分析、研究,多方案比较筛选,多决策评估,要回答可能性的条件是什
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不可行的原因是什么?最大的控制因素有哪些?如何加以调控?在执行中如何
监督、反馈和调节?保证不偏离目标。只要随时注意执行动向,才能作好追踪决策的思想准确。理
想与现实的碰撞,成功与失败的斗争,顺利与风险的搏斗;疑虑、干扰、困惑、忧思、焦虑常常交
织在一起,时时向人们提出挑战,需要你迅速作出明智的回答。一个人原有的知识、认识、信息和
经验,固然是我们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回答。一个人原有的知识、认识、信息和经验,固然
是我们认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基础,由于它先入为主,往往成为我们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
的先天障碍。原有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新生的东西,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有一种潜在的、
自发的排斥作用,使我们在认识上产生滞后。同时思维方式上的惯性,精神作用上的惯性也束缚着
我们认识上的飞跃,这就更需借助思维活动的“碰撞效应”,在撞击中达到科学的“共振”。科学巨匠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以前的1902年到1905年,经常同索洛文、贝索等青年朋友在一个名叫奥林
比亚的咖啡馆聚会,一面进餐,一面自由讨论科学和哲学问题。在他写出划时代的狭义相对论的第
一篇著作中,什么文献也没有引用,却是提到了贝索对他的启发。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爱因斯坦还
无限深情地称当年的咖啡馆为“奥林比亚科学院”。海涅曾经把这种撞击式争论形象地比喻为“一块
钻石磨光了另一颗钻石”。真是:“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逆向思维法
三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要升高,但那时并没有办法准确地测出体温上升的
幅度。于是,医生就请教了当时素有盛名的科学家伽俐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俐略设计了许多方
案,都失败了。有一次,他给学生上实验课,他边操作边讲解,并向学生提问:“当水温升高时,
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由于水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突然,这个回答启
示了伽俐略,他心中一亮:“反过来,从水的体积的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了吗?”于是,
伽俐略制成了世界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的这种思维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方法是指从相反的方
向去思考同一对象。把问题颠倒过来分析认识,往往能产生一个逆反效应。事物发展变化有一定的
因果联系,既可以由因及果,也可以由果及因,具有顺推和反推的交换作用,突破习惯思维定势的
束缚,就可以获得认识上的自由。综观历史,凡是有逆向思维的人,无不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例
如,“破釜沉舟”,打仗本来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和后勤供应,项羽却采取了逆向思考——砸锅、沉
船。韩信“背水列阵”,一反作战常规,自己断掉自己的退路,士气大振,大获全胜。孔明巧设“空
城计”,一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常规,以空城对敌,巧用“反弹琵琶”之计而获胜。我国著名
化学家、化学工程博士侯德榜发明的“侯氏碱法”,通过反序试验,攻克制碱难关,国内外都称其
为“反序法”。从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实践来看,逆向思维也正是他们实现创新并成为企业家的“常规
武器”之一。例如,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立即引来了无数的“淘金者”。尽管大
部分投机者失败了,但成功者的暴富使更多的投机者蜂拥而至。这时,一位因做投机生意发了财的
年轻人也到油田调查勘察了一番。他看到了机遇,但从林立的井架和潮水般涌来的“淘金者”中,他
也感受到了“一哄而上”所隐含着的巨大风险。他不愿意孤注一掷,但又下决心进入石油业。于是他
把目光从“上游”钻控业移开,瞄准了“下游”炼油业。从与人合伙办小炼油厂起步,他走上了扩张、
兼并和垄断全美石油业的道路,最终成为“石油大王”。他就是美国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财团创始
人——约翰·洛克菲勒。日本丰田公司总经理丰田章一郎说,我这个人如果说取得一点成功的话,是
因为什么问题我都爱倒过来思考。丰田公司推行的“三及时原则”(时间、品种、数量及时)中规
定:“后道工序在需要的时间可向前道工序索要所需数量的所需零件。”很明显,这是一些“反常
规”的规定,但它却强化了企业的科学管理,给企业带来了生机。
辩驳思考法
它是一种逻辑反驳方法,用充分说理和论证,推翻对方的谬论;用真实驳倒对方的虚假论题,把人
们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正反两面交锋的抗争高度。坚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战胜
邪恶。30年代中期,香港中、英商人有一起诉讼大案,英国商人威尔斯向中方茂隆皮箱行订购3000
只皮箱,取货时,英商却提出皮箱内层有木制件,不能称作皮箱的责难向法院起诉,要求中方赔偿
50%的损失。在英商强词夺理,法官偏袒英商的情况下,中方律师罗文锦出庭为被告茂隆皮箱行辩
护,罗文锦站在律师席上,取出一只伦敦名牌金怀表,高声向法官:“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
表?”法官回答:“这是英国伦敦出品的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罗文锦高举
金表,面对法庭上所有的人问道:“这是金表,没有人怀疑了吧?但是请问,这块金表除表壳是镀金
之外,内部机件都是金制的吗?”旁听者同声议论:“当然不是。”罗文锦继续说道:“那么,人们为
什么又叫它金表呢?”稍作停顿,高声道:“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正是原告无理取闹,存
心敲诈而已。”法官在众目睽睽之下,理屈词穷,只得以威尔斯诬告罪,罚款5000元结案,罗锦文
用的辩驳思考法把威尔斯驳倒了,从此罗文锦声名大振。
边缘思考法
边缘思考的特点,是从客观事物之间的边界处寻找突破口。科学技术史表明,边缘地带往往是空白
的“无人区”,甚至是前人不敢涉足的“禁区”。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部去探索和耕耘,很可能爆
出“冷门”,闯出新路,发现一个“新大陆”。恩格斯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
方都宣称与已无关,但是却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更大成果。”美国科学家维纳曾强调,“在科学发展
中,可望取得最大收获的领域,是正建立起来的各个部门之间,被人忽视的‘无人区’。把自己思维
活动的触角渗透到边缘结合部的无人区,常能产生惊人的冷门,‘热爆效应’”。世界正在向高度分
化而又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由个人或单学科完成重大发现与发明,获得重要成果的时代,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横断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移植,综合创造方法已成为各学科联系与交合的纽带。据
有关资料表明:在1901年至1972年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共计286人,其中有185人就是因为与别
人合作进行研究而获奖的,而且合作获奖人数的比例在逐年增高,1901年至1925年合作获奖者占
总人数75人的41%;1926年至1950年合作获奖者占总人数89人的65%;1951年至1972年合作获奖
占总人数122人的79%,这一逐年增高的显著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是依靠合作方式,依靠
多学科嫁接与移植而取得成果的。科学技术上的分类与分工,本来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便于重
点突破,并非绝对孤立和分家。新兴的横断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系统科学以及杂交、嫁
接、移植方法等,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有力杠杆。正如生物学的伟大原理一样,生物的边缘
繁殖比近亲繁殖所产生的后代更有生命力。与无人区相反的是闹市区。譬如,上海的南京路,人
们“张袂成荫,挥汗如雨,比肩接踵而过”。要在那里显身手,争高下,当然并非不可。有时为了改
造闹市区,还非得在那里重建大厦。但是,一般说来,何必在拥挤不堪的地方去凑热闹呢?与其在
闹市区前挤后拥,不如到无人区走马兜风。以同样的精力,后者的收获往往比前者大得多。无人区
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无人区是一片荒原,好建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工厂、商厦。开发
浦东也可算是边缘性思考的杰作。
幻想思考法
幻想是人类十分可贵的品质。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发现近似于试探着说谎;近似
于创作神话和诗的想像。”郭沫若同志曾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谈到:“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
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的确如此,没有创造性的幻想,科学就难以张
开腾飞的翅膀,甚至有人这样武断地说过:“幻想是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西游记》中的腾
云驾雾、火眼金睛,变化多端;《封神榜》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不是已经
程度不同地变成现实吗!人类已经登上月球,宇航员离开卫星在太空作业,处理故障,自由翱翔,
不少古代幻想已成现实。本世纪30年代基本粒子中的正电子的发现,正是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充分运
用近似幻想和说谎的思维方法,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预见,最后进行实验而证实的,波兰天文
学家哥白尼在大量观察推算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幻想和预测,然后才郑重宣布:“太阳是宇宙的中
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天文学家刻卜勒把行星运动形式的幻想与假设干脆写了一
本《梦》的书,否认了行星按圆形运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著名椭圆形轨道的第一定律,为卫星发
射与宇航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俄国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在他的《在地球之外》这部伟大
科学幻想作品中,对宇宙飞行,提出了许多幻想的预言,极富启迪意义。比如,①制造带翅膀和操
纵机构的火箭式飞式;②飞机翅膀略有缩小,牵引力和速度反而增加;③穿入稀薄大气层高空之中;
④飞至大气层外,然后滑翔降落;⑤建立大气之外的活动站;⑥宇宙飞行员用太阳能解决呼吸、炊饮
及日用品;⑦登上月球;⑧制造太空衣,安全使火箭进入太空;⑨在地球周围建立宽广的居民点;⑩太
阳能作为能源,围绕整个太阳系飞行;B11在小行星带、太阳系里,其它天体上建立移民区;
B12在宇宙中发展工业,宇宙站的数目要适当增加;B13达到个人和社会的理想;B14
太阳系里的居民比目前地球上的居民多一千万倍,饱和后就要到整个银河系去了;B15太阳开
始熄灭,太阳系里剩下的居民转到银河系里,犹如太阳一样的地方。实践证明,齐奥科夫斯基的幻
想有很大实践性和成功率。第一个幻想和预测是巴赫契瓦杰于1942年B—1型飞机去实现的;第二、
三个幻想和预测是二次大战后,由喷气式航空技术所证实;第四个是1957年首批发射液体弹道火箭
实现的;第五个是由前苏联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1978年美国完成轨道飞机的试验
而证实;第六、七、八个幻想和预测都相继实现。太空衣就是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进入宇宙时穿
的,地球周围的居民点类似于1971年苏联发射的礼炮轨道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齐奥科夫斯基
的其他一些幻想和预测,可能都将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