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工场
浦玉生著《创新思维》续一
作者:浦玉生 @ 2006-04-02
信息获取法 (浦玉生)
我们不仅要把信息作为思维方法的材料,也要把信息作为日常工作的思维方法之一。缺乏足够的信
息量是无法开展好任何工作的。盲目行动,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从广义上讲,信息无时不有,无所
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信息打交道。它本身虽然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只是客观事物存在与运
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存在的反映,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然而就是信息这个普通的字眼,以其
特有的魅力,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信息与物质、能量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物质循环、能量转
化、信息交换是物质发展变化的基础。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地方就有信息、物质、能量的循环与转
化,只有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大脑都接收、处理、筛选、储存来自人体内部和
外部信息的特殊功能。1944年4月6日,前苏联红军对德军发起总反攻之际,天上突然降了大雪,苏
军集团军炮兵司令员发现参谋长双肩落满了雪花,从这个常见的自然气象信息中,司令员突然想
到,敌人堑壕里也落满了雪花,为了不使积雪溶解为水而影响战斗,敌人一定要将积雪抛出掩体外
面;凡是抛有积雪的地方,一定住有敌军,无形中就暴露了他们的火力和部署。经查证,德军每道
堑壕一片洁白,无泥土和积雪,只有少数零星湿雪和乱泥,由此推断第一条堑壕敌军不多,可能只
有值班观察员。第二、三条堑壕周围则被大量的泥土和乱雪掩盖着,由此推断敌人主要兵力、火力
布置在二、三道堑壕之内。同时还发现敌人阵地上原先暴露的许多军事目标突然不见了,全部被大
雪掩盖了,又无人处理积雪,这说明是敌人有意欺骗苏军的假工事,假敌情。通过雪花这个普通信
息,苏军完全掌握了德军的防御体系,仅用8天时间就攻占了德军防线,取得了俘敌3.8万多名的辉
煌胜利,解放了克里木半岛。这是由信息——智力——火力铺成的一条凯旋大道。用兵打仗打的是信息
仗、智谋仗;谁有先进的信息收集、接收、处理、筛选、传递、交换手段,谁就有主动权,谁就能
取得先发制人的胜利。兵战如此,商战也如此。上海市郊区某皮鞋厂,厂小条件差,销售不旺,但
厂长颇有谋略,决定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大做文章,研制新产品,启动工厂活力。他派出大
量“侦察兵”在上海繁华街道悄悄为过路行人的皮鞋写生画图,活动于淮海路妇女儿童用品商店、奇
美皮鞋店,南京路的博步皮鞋店、中百商店,广泛了解上海城市青年对何皮鞋花色品种、结构样式
有偏爱。在北站、四川北路的红光皮鞋店了解外地青年的穿着信息;再通过城隍庙皮鞋店、十六铺
浦江皮鞋店,了解市郊农村群众穿鞋的特点,凭着大量可靠的信息,设计了一批款式新颖,穿着美
观大方的各式皮鞋投放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该厂厂长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火力侦察”,投
资不多,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难怪有人说,一个决策是由90%的信息加10%的判断所组成的。
互补思考法
这是一种借用相关因素的力量弥补本身不足的思维方法,它将客观事物有计划的精心组合,合理配
套,达到互补的目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有事物一般都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对抗性——中和
性——统一性,并不是完全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自然界中的光、热、水、土、气都是互补的,共
同为生物提供条件。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是互补的,贯穿于一条食物链。学科与学科、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非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存在着一种相对独立性,不存在任何绝缘性。
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为它们之间的互补架起了桥梁。天体中的日月星辰,银河系外星
系,整个庞大的宇宙都是以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为纽带而互补互动、共存共荣。人与人是互补的,
从个体的我到群众的我都有紧密的耦合关系。个人的不足可以从群体成员中得到补偿,个人的长处
也可以增强群体的优化,发挥扬长避短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铲除个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实现群
体成员之间的心理互补,减少摩擦和内耗。生产要素之间也是互补的,资源、设备、技术、资金、
人才、信息、能源、市场、经营管理等等,无不存在于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密切关系。要想一个
企业有较大的效益,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没有整体优化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一个生产或经营要素卡
壳、扯皮,良性循环就不能实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应广泛地运用互补思考方法,在人财
物、产供销、信息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互补效应。北京机床电器厂引进“日本管理”,把中国企业
的厂房、设备、原料、资金、技术、能源、人力等等,加上日本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
理手段,通过优势互补扩大了整体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也就是一种“借力”互补以弥补自
身不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互补思考实践可资借鉴:①横向联合——要素互补;②远缘杂
交——基因互补;③学科交叉——异体互补;④人才组合——才能互补;⑤智囊咨询——智力互补;⑥结
构调
整——协调互补;⑦情报反馈——信息互补;⑧农工一体——城乡互补。互补关系还可以列举很多,总的
说是双方优势互补,填补缺陷,补充不足,使系统功能提高,同时,一切互补都常有负熵流耗散与
抵消正熵流的作用,正熵流通过负熵流而抵消或减少,系统的有序性、功能性即可提高,使系统产
生高一级的循环,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这正是互补的最终作用、最大目的。
择优思考法
古人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莫大焉。择优、改错、除害、兴利是任何一种决策
的基本目的。决策是一种集思广益,多谋善断,谋断结合的过程,是软科学领域里的一件系统工
程。决策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一念之差,一言之错,往
往会造成重大的失误,产生深远的影响,付出无为的牺牲和惨重的代价。古人常用博弈法、对策
论、优选法、一石三鸟法等方法决策,它择优的焦点,主要是个“损益值”问题。决策的目的,总是
希望尽量减少投入与损失,获取最大产出和效益。然而,客观事物总是利害并存、一分为二的,只
能力争“害大取小,利中取大”。权衡利害得失,主要无非三种基本情况:有利无害,有利有害,有
害无利。一般是两头少中间多,就是在有利无害中也分大利小利,在有利害中也分利大于害、利等
于害、利小于害,至于有害无利也可分害大害小。依此权衡利大于害者为上策;害中取利即为大
利,可算中策;害大于利是为下策。有时眼前有损长远有得,局部牺牲整体有利。择优决断,实不
失为明智之举。这种权衡利弊,度量得失,预测损益价值的思维方法,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
外交上都有普遍意义。1969年瑞士钟表王国失误在钟表的开发上,本来拥有研制第一个石英电子表
的专利优势,由于决策失当,造成178家瑞士钟表工厂的倒闭,蒙受重大损失。这一具有经济价值
的成果,却被情报灵敏的日本钟表商抢先开发,拥入世界市场,誉满全球。同是一项技术新成果,
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反差如此之大,损益如此之多,说明了决策上择优与否关系极大。60年代
初,前苏联把中程导弹运进古巴,引起了加勒比海危机,美国积极导求决策,在一批智囊谋士的直
接参与下,为政府拟定六条可供择优决策的方案。六条决策咨询内容如下所述:①置若罔闻,暂不
理睬;②施用外交压力,使苏联屈服;③通过各种渠道同卡斯特罗谈判解决;④出兵全面入侵古巴,
采取武力威胁,强迫就范;⑤空袭古巴摧毁导弹基地;⑥采用间接军事手段,封锁海面。上述方案都
是依据U—2型高空侦察机拍摄的大量航空照片与情报人员的信息情报,经过慎重选择,美国决定采
取第六条——全面封锁加勒比海及其有关海域,迫使赫鲁晓夫撤回导弹,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
的。结果,苏联在美国的压力下立即撤除,这也充分显示了择优决策的优越性。
模拟思考法
所谓模拟,一般是指借鉴不同客体的特点,利用主客体之间形状相似或结构、功能近似性开发新的
产品和材料,或者攻克一项科技难关,寻求一种解决矛盾的新办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就是模
拟思考法的主要目的。对一时认识不深,矛盾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模拟验证,由此及彼,变通处
理,找到解决办法,获取新的发现和发明。在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开发史上,都有不少先例可资借
鉴。比如天体运动、大气环流活动、大型水利工程、人工智能、社会工程、建筑工程以及时过境迁
的历史现象等等,常先利用与原形相似的模型装置,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作出定性定量的科学论
证,然后系统设计,整体思考,避免或减少失误。模拟法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12—13世纪的造
船专家张中彦曾“手制小舟才数寸许。”然后交造船厂模拟制作,这就是造船工程的一种模拟实验。
本世纪30年代,随着模拟方法的广泛应用,已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相拟理论,成为现代模拟法的理
论基础。模拟法一般可分为三种:①物理模拟,是以模型与原理之间的物理相似、几何相似为基础
的模拟方法。在非生物界,有关的同名物量相似,即所有的矢量(力、速度、加速度等)在方向上一
致,数值上成比例,所有的标量(密度、浓度、温度等)在对应空间点上,时间间隔上有相应的比
例。如设计超音速飞机,先设计一个模型,让它在特制的风洞中进行高速吹实验,一开始不具备在
大气层中去建立这种比音速还快的真实环境。这种模拟方法十分有效。在医学上,根据人体与某些
高等动物在生理病理过程的相似性,作模拟实验检验药物性能。对动物所作的模拟实验都可以归纳
为物理实验。②数学模拟,以模拟与原型之间在数学形式上相似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模拟实验,列
宁说,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的类似中,自然界的这种
统一性,为数学模型的模拟提供了客观基础。任何不同的物理过程,只要它们的规律在数学方程上
具有相同的形式就可以用数学模拟方法研究。在流体力学中就可以在实验室内用电路装置模拟地下
水运动,这就叫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简称电模型。模拟可以将自然界的现象放大或缩小。我国
大气环境实验,可将离地面万米的整个大气层再现出来,半分钟可以模拟一天的气候变化,三个小
时可以模拟一年的气候变化。数学模拟一般步骤是:设计模型——建立模型——模拟实验——反馈分析—
—反对原理——检验证实。③仿生模拟,这是一种模仿生物特点的科学,故称“仿生学”。确切地说,仿
生模拟就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物质、能量、信息、控制等各种特有机能,把它借鉴于
技术、工程、设备系统,研制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建筑构型等。诸如:飞机与飞鸟,蝙蝠
与雷达,苍蝇翅膀与振动陀螺仪,蜻蜓翅膀与飞机振颤的消除,响尾蛇与响尾蛇导弹,蜂窝结构与
建筑设计,家犬与电子警犬,人与智能机器人等等,无一不是科学家模拟生物的特异功能而创造发
明出来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转换思考法
转换思考,要求人们变更一下思路去研究把握事物的质、量、度,进而采取替换的方法去开辟一条
新的成功之路。有些问题正面直接解决是一种途径,间接解决、侧面迂回、转换思考也是一种解决
办法。“曹冲称象”的故事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智慧佳话。在当时缺乏大吨位计量器具的古代,要想
称象确非易事,难怪这道难题,难住了满朝文武百官。但年幼的曹冲却用转换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借用木船排水,刻记称象;再借石头载重排水,达到大象排水刻记位置;最后逐一称量石头,
从而计算得知大象同等比重。曹冲科学而机智的解决了大象是生物不能分割处理,而石头是非生物
可以分解计量的问题,正确地把握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来大象与石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物同无机物,整体与部分有着计量上的转换与替代联系。木船的排水量正是
公平、准确的计量仪器,从而改变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思维定势。发现“浮体定律”的阿基米德利用转
换法,为古希腊国王解决了王冠的真假之谜。他将同等重量的黄金、银子、王冠,依次放入盛满水
的溶器之中,从排水量的多少来加以对比,得出了王冠既不是纯金,也不是纯银的,而是金银的混
合物。从而揭穿了工匠的伪造行为与王冠的秘密。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依存、制约与
转化的辩证关系,这就为相互替换提供了可能。由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的沟通与交换,使
过去认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产生相及、相通的效应。转换思考法曾经帮助兰米尔博士造出了一种
比爱迪生的灯炮更为完美的灯泡。兰米尔起初想弄清爱迪生灯泡内容易变黑的原因。从理论上看,
灯泡里除了灯丝再没有别的东西,甚至连空气也是被抽光了的。但它里面为什么会变黑呢?兰米尔
设法增大灯泡内的真空度,然而,灯泡依然会变黑。于是他试验了各种气体。后来确定转换用氩气
来代替真空。用这种气体和更完美的螺旋灯丝制造技术相结合,兰米尔终于获得了一种比真空钨丝
灯泡亮两倍的氩灯泡,而且降低了成本,缩减了工序。
增多减少法
增多减少法与扩大缩小法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通过扩大、缩小、增多、减少能改变客观事物
和作用,增大事物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祖宗之法不可变,古人“天条”不能动的思维方式。在古
代战争史上有不少增多减少法的成功范例。例如,战国时期的“孙膑减灶赚庞涓,”说的是齐军主将
田忌,军师孙膑,为了“示弱骄敌”,设伏歼敌,三日内令齐军由十万军灶减为三万促使庞涓骄傲轻
敌,陷入伏击圈全军覆灭。三国时,诸葛亮添灶撤兵计胜司马懿,诸葛亮添灶撤兵则是“示威恐
敌”,与孙膑“示弱骄敌”相反,因为诸葛亮是假添灶真撤兵,司马懿误以为是假撤兵真备战,不敢
贸然追击,蜀军得以安全后撤。上述一增一减,“示假隐真”,造成了“骄敌、恐敌”心理战术上的成
功,达到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增多减少法,在新产品的开发中同样是有用的。例如,美国
的织袜公司,顺着“加一加”的思路,改进了袜底的厚度,将袜底的前尖和后跟,添加了一织物,增
强了耐磨特性,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与此相反,世界上最早制造的钟,是体积很大的,携带极不
方便。有人顺着“减一减”的思路,于是制造出怀表、直到今天出现的手表和微型手表,都是创造思
维结出的硕果。
扩大缩小法
北京一位青年使用电器感到一个插座只能插一个插头,很不方便,他便根据“扩一扩”的原理,用一
块长40厘米的木板中间钉上一条宽约8厘米、高约20厘米的长木条,两边钉上等长的铜片,再把铜
片弯成“U”形,在铜片外侧约1厘米处,分别钉上宽约5厘米、高约20厘米的长木条,以保障插头插
入后接触良好,然后在两个铜片的一端,接上电源,装在适宜的外盒里。这样就成了“多头并联插
座”。上海一位五年级学生发明的“多用升降篮球架”,曾在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奖。
她的发明起因是,在冬季上体育课时,见到全校只有一副篮球架,高年级同学和低年级同学,在体
育课时都用它,低年级同学个子小,使用这种篮球架很不适宜。她想,如果能够把架子“缩一缩”,
利用调节落地电风扇升降杆原理,制做成升降式篮球架,不就解决了吗?她的“缩一缩”小发明解决
了一个大问题。
变通思考法
变则通,通则利。古代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每次出马比赛的秩序总是固定为上中下三等马,田忌的
三个等级的马都不及齐王的马,所以屡战屡败。后来,军师孙膑把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一下,齐王
的顺序为上中下三等,田忌的顺序为下上中,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转败为胜。孙膑未加任何条件,
完全是以“变”取胜的思维方法。美国皮尔逊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个普通工人,他根据“应变”思
维,提出两项建议:①建议改进军用卡车上的装箱方法,以便进行海上运输;②在包装箱上直接
用“刷字板”印出一切有关内容的说明文字,这样便节省下大量专用板材。他的建议被采纳后,仅在
两个月内就节省了2万立方米的木材。头脑僵化的人,住进一套新房间,家具、厨具一旦放稳,便
永远不动。这种作风不适宜于从事应变的创造性工作。
连环思考法
这是一种互为原因、互为结果、因果连锁的思维方式。原因后面有原因,结果后面有结果,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上一个结果又是下一个发展的原因,用已知推知未知,使过去、现在、未来贯穿一条信
息与认识的长链,沿着这条闪光的思路去创造新的发现与成果。在浩瀚无际的大沙漠里,有人不用
任何仪器设备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水源。首先把一系列与水源富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和信息要素串联起
来,一环一环地推进,步步逼近目标,最后在十分缺水的沙漠里找到了水源。一开始先设法在当地
诱捕一只狒狒——给狒狒喂盐——狒狒口渴——放走狒狒——狒狒急需饮水解渴——狒狒奔向水源——人
们跟
踪观察——找到了水源。利用狒狒作向导,弥补了自己的盲目和无知,达到了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
目的。事物发展总是一环套一环的,忽略对互有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连环思考是不行的。欲酿优质
曲酒,目光不能仅仅盯在酿造技术上,而忽视其他条件。有人说:“学茅台,就得搬茅台的天;学
老窖,就得搬老窖的地。没有天时地利,只是学酿造技艺,优质酒是造不出来的!”“肇东特酿大
曲”就是搬来泸州的“天”和“地”。他们首先从泸州老窖中取回一块窖泥,进行人工培菌,这是因
为“千年老窖,万年香糟。”窖越老,产生香气的菌类生物越多,酿出的酒香越浓。其次在室内加强
保温措施,提高了窖泥温度,使菌类生活在四季如春之中。只有连环思考,才有正确答案。
仿生思考法
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一开始就有仿生思维活动和仿生的行为要求,广泛模仿有关生物的形状、结
构、功能等,用于制造先进工具。仿生的思想古已有之,然而仿生学却只是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
为一门边缘科学的。仿生、借鉴、模拟、创造,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占有重要位置。婴儿就有模
仿身边家禽、家畜的动作,鸡鸣、狗叫、鸟飞、兔跳、猴戏、马跑是儿童经常模仿的对象,周围的
许多动物都能对儿童产生示范效应。
仿生、模拟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人类向生物界学习借鉴了不少东西,蝙蝠由喉头发射声波,
用听觉代替视觉,超声波遇到障碍反射回来,由听觉吸收,能避开前进障碍,即使在黑暗中也能任
意飞行,这种雷达式的特异功能的秘密被揭开以后,人们就模仿生物功能,制造了声纳雷达,用以
定向和测距,被广泛用于科学实验、经济发展、国防事业中,现在又模仿蝙蝠定位的原理,制造了
帮助盲人探路的声纳眼睛。蝙蝠的飞行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意大利科学家——现代实验生物学的
奠基者之一的斯帕兰查尼,却独具慧眼,不迷信权威,推倒了居维对蝙蝠飞行出现的错误解释,使
模仿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在早先研究潜艇的速度时,人们发现潜艇的速度总难提高。由此人们想到了游得极快的海豚,究竟
是什么原因使海豚有那么高的游泳速度呢?经研究发现,其关键之一在于皮肤的特殊结构,于是他
们制造了类似海豚皮的潜艇,便很快提高了潜艇的速度。人们沿着对生物功能的研究,在仿生思维
指导下,已经生产各种仿生技术装置。狗具有比人灵敏100万倍的嗅觉,能感觉出200万种物质的不
同浓度的气味,人类利用不同气体对紫外线吸收程度的不同特点,制造了嗅觉灵敏的电子鼻、电子
警犬。根据响尾蛇的热定位理,制造了响尾蛇导弹。即使小小的昆虫也有仿生的实用价值,模仿昆
虫的楫翅,制造了陀螺仪;模仿翅痣消除了飞机的剧烈振动;模仿水母耳的特异功能制造了“风暴
预测器”;模仿普通蛋壳和乌龟型改进了建筑结构。自然界尚有大量奥秘,急待我们树立仿生观念
去开发和利用。
思想实验法
思想实验是以大脑作为科研实验室,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以概念、信息、判断、推理、想象为工
具,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潜在的运思和实验。利用大脑做实验的方法是现场实验的延伸与飞跃,因
为有不少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是不允许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里完成的,只能借助大脑的想象力,
以“软件”的思想方法与辩证的想象力,弥补“硬件”的不足。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
论的伟大学说时,就是在自己头脑里做的实验,实验结果推翻了牛顿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四维
时空物质运动的统一关系,证实时间与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为现代物理学及其相关的技术
科学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种物体接近光速运动的实验,按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爱因斯坦是无法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根本不可能设置这样一种高速的现场,只能进行“思维实验”。
据说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些青年关于什么是相对论的提问时,由于不能让青年到现场参观,曾这样风
趣而幽默地说过:“如果你在一位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小时,你会只觉得才坐片刻;反之,如果你
是坐在一个火炉旁,你只坐了片刻,就象是坐了一小时。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意义。如果有人怀疑又
想试验一下的话,谁不愿意同那位漂亮的姑娘在一起,就把火炉让给那位怀疑者。”这就十分浅显
地指出了相对论的实质。就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相对性并非是绝对性的物理概念。
如果物体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前进,时间钟表将会变慢,空间长度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缩短,
物质重量将会增加。打个比方说,例如有一对20岁的孪生弟,弟弟留在地球上,哥哥乘宇宙飞船以
每秒29.99万公里的速度飞往太空,按照相对论的原理计算,哥在太空飞行一年后返回地球时,仍
是一位21岁的小伙子;留在地球上的弟弟却已经变成了一位70岁的老人了,这充分说明时空的相对
性是十分科学的。爱因斯坦大脑实验场的“思想实验”已经变成了现实,大大推进了宇航科学的发
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实验首先都是在大脑里构思、设想以后再作规划,提出实验方案,最
后再付诸现场实验的。可以说,智慧的大脑永远是第一个实验室。不过爱因斯坦所面临的困难更
大,当时不可能设计一个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现场。
立体思考法
下图(略)中,交叉放着10枚硬币,纵横皆等距。现在请你移动其中的两枚硬币,使10枚硬币恰好组
成一个正“+”字型。具有立体思维能力的人,会立即设想出不同的格局,并迅速地进行选择、判
断、替换、调整,从而找到对策。其实,答案十分简单,只要把最左边的一枚硬币移到右边,把最
上面的一枚硬币移到中间,与原来占据中间位置的一枚重合,结果就出来了。
立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强调占领整个立体思维空间,并有纵向垂直、水平
横向、交叉重迭的组合优势,把研究对象摆在三维空间中去思考,让思维细胞在立体中撞击和接
通,扩大思维活动的跨步,拓宽可能性空间。在美国、西德、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重庆等城市出现
了“空中菜地”、“空中花园”,这是立体思维的结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在
农村,这里急需把立体思维方法引入农村经济,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变小农经济为大农业立
体经济。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山水田林路、集市小城镇,立体开发;农、工、
商、贸,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具体思路是:
1.空间立体农业——这是一个几何学的概念,即空间位置上的农业工程与农业作物的布局问题。要求
从立体的角度充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气及其立体空间。如立体种
植、立体养殖、立体农业、立体水地农业、立体旱地农业、立体加工业,其中每个子系统已包含着
门类有别的结构组合模式。
2.经济立体农业——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区分和规划的,包含着三大系统,即三维立体农业。①环
境资源的开发利用;②生物生产的发展与层次结构组合;③农业主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增值。扩大食
物链、加工链,使资源转化为最终消费商品。3.双向循环立体农业——空间立体农业、经济主体农业
的共同目标是为双向循环立体农业服务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宏观到微观,由内向到外向,作多能
级、多圈层的立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