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141.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大约在16世纪,厄鲁特蒙古分为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
特四部。主要生活在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两岸、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一带。后准噶尔部强大,欺凌其
他各部。土尔扈特部约20余万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向西迁移,辗转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一个独
立游牧汗国。西迁后的土尔扈特部汗参加了塔尔巴哈台召开的厄鲁特蒙古与喀尔喀蒙古首领会议,派遣使
臣朝贡。清廷曾派出使团前往探望土尔扈特部。沙皇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对外扩张。1769年沙俄对土耳其
战争,向土尔扈特征调16岁以上男子当兵,土尔扈特渥巴锡汗带头焚烧了自己的宫殿,表示返回祖国的决
心。1770-1771年,土尔扈特人历经8个月的长途跋涉,克服水草粮食供应困难,与拦截追击的沙俄军队浴
血战斗,牺牲过半,实现了东归祖国的愿望。渥巴锡汗等从伊犁前往承德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特命在
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普陀宗乘庙前,竖立石碑以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
142.乾隆南巡
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六次南巡。南巡时,乾隆带着皇后嫔妃、王公大臣、
章京侍卫、扈从兵丁,一行多达2500余人,声势浩大。陆路用马五六千匹,大车400余辆,征调夫役不计
其数;水路用船1000多只,旌旗招展。乾隆所乘御舟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5艘,制作精美。从北京
到杭州,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凡经过的地方,30里
内的地方官员都穿戴朝服前往迎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
海塘工程。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南巡路上,乾隆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
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徐扬绘制的《乾隆南巡图卷》12卷,描绘了
乾隆皇帝南巡途中了解民俗、察吏安民、巡视河工、阅兵祭陵等场景,展现了士民工商的风情世态,及黄
河、淮河、长江、大运河沿岸及西湖等地的锦绣江山,留下了“康乾盛世”的历史记忆。
143.《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
《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共7.69亿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故名《四库全书》,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编纂,乾隆
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修成第一部《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最终完成编纂和缮写校订工作。
《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557卷。分抄6部分贮在全国七个藏书楼中,即南北七阁。南北七阁包括北四
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均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格局建造,即承德避暑山庄内文津阁、圆明园内文源阁、紫禁
城内文华殿后文渊阁、盛京(今沈阳)故宫文溯阁。四阁俱在宫禁之中,称为内廷四阁。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七月特下谕旨,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份分贮于南三阁。南三阁是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
州文澜阁。现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
本(抄补)传世至今。
144.中国京剧
京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国粹”、国剧,享誉海内外。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的始于徽班进京。徽班,是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戏
曲班社,开始多活动于皖、赣、江、浙诸省,尤其在扬州地区。四大徽班,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
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1790年给乾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
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为徽班进京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
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
四大徽班的演出各有所长,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中
国京剧史的序幕,徽班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戏曲声腔——皮黄,到北京后,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造
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
145.三大英雄史诗:
(1)格萨尔王传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区,在国外不
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格萨尔王生于1038年,殁于1119年。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
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史诗是具有百余部之多的长篇巨制,是几
个世纪以来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
奇的不断加工、丰富,最后形成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搜集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江格尔》由序诗
和其他数十部作品组成。序诗概括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叙述了江格尔的身世和宝木巴的创建过程等,其他
诸部(章)均有一个中心人物,可独立成篇。
(3)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内容丰富、结构宏伟。由 《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涅尼木》、
《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 等8部构成, 总计20余万行。史诗描绘
了玛纳斯家族八代英雄的事迹,千百年来中国的新疆、中亚的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阿富汗等都
是史诗的重要流传地区。
146.东巴文与东巴文化
东巴文是一种兼具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
所使用的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
的历史,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
原始古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誉为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
兼百科全书《东巴经》。《东巴经》500多卷,700多万字,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
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民族宗教文化流变,以及
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目前世界上存有约30000册东巴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
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
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147.中国传统四大节日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
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贴红春联, 燃放爆竹,包饺子、祭奠祖先、祈求丰年。
清明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原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活动是踏青,后来合
并了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
阳节、五月节等。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有
了吃粽子的习俗;人们由划船捞救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也称为中秋。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要吃月
饼。作为节日,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西汉时初具雏形,晋时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
148.黄河雄姿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因河水黄浊而得名。古代称为“河”,汉书中始称黄河。发源
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
岭。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
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
奔向渤海之滨。黄河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
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远在80万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定居农业。距今约
3500年前,位于黄河流域的商王朝为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之一。由夏至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
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
源地之一。
149.长江揽胜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还是世界第三长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
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
最后由上海崇明流入东海。长江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
浦江等重要支流,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长江
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
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从青藏高原一泻千里
的长江,贯穿了整个中国,孕育了中华文明。
150.十个神话传说:
(1)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是说宇宙的景象最初就好像一个黑暗混沌的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
个大鸡蛋中,他挥动大板斧,劈开了天地。这是古人用神话的方式解释宇宙的形成和开始。
(2)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
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可能是远古时期发生过“天崩地裂”的大
地震、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古人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一灾害以及自然界的恢复。
(3)伏羲创八卦
相传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这一传说是说八卦起源很早。
(4)神农尝百草
神农神话传说代表了农业的发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一方面说明上古医药与农业及
植物学知识密不可分,同时也告诉人们神农的牺牲精神。
(5)嫦娥奔月
《淮南子·览冥篇》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嫦娥)窃以奔月。”这一神话让古人幻想着能飞
向宇宙,翱翔到月宫里去。
(6)夸父逐日
夸父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最后因为止不住口渴终于在半路上牺牲了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
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7)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反映了质朴的劳动人民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故事优美动人。
(8)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约在文字起源的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根据考古发现的史前刻画符号的分
散性来看,文字不会由某一个人发明,但某个部族的人在进一步的整理、提高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是有
可能的。
(9)精卫填海
据《山海经》记述,一个原叫女娃的炎帝小女在东海游玩,不幸淹死在东海里了,她的灵魂化做一只叫
精卫的小鸟,常常从西山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飞到东海,想把夺取她年轻生命的大海填平。精
卫填海的故事是悲壮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10)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出自《列子·汤问篇》,叙述了愚公面对家对面的太行、王屋二山,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两座大山挪走了。这一神话寓言故事,说的也是一种精神和
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