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81.西夏文明
西夏是由党项族为主体、多民族参与建立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国家政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
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称 “西夏”。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内蒙
古西部、青海东北部。从1038年正式建国到1227年灭亡,立国近190年,先与北宋、辽三足鼎立,后又与
金、南宋长期并存,而王国在1227年被蒙古军灭亡后,西夏人从此就神秘消失了。西夏占据北方民族通向
中原的通道——黑水城,控制着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财富,佛教东传甘肃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
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
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西夏人曾经统辖敦煌地区,
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西夏人还创造了西夏文,以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造就出独具特色的辉
煌。西夏文明留下了很多遗产,如:西夏王陵、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黑水城等。
82.契丹与契丹文字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
位,916年称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
思。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 恢复国号为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根
据契丹文和女真文的解读情况看,即使在称辽的时期,在契丹语和女真语里仍叫契丹,始终以族名为国
名。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
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积极学习中原文
化,并与草原传统相结合,参照汉字先后创造了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两种契丹
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辽灭金兴﹐契丹字又与女真字和汉字并行于金朝境内。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明
令废除契丹文字﹐契丹字在金朝境内遂渐绝用﹐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则继续行用。西辽亡后,不再行用
于世。迄今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
83.宋词风采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隋唐时
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唐代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
配的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产生了大批
成就突出的词人,著名的有苏轼、柳永、秦观、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至今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20000首。作为中国词史上的
艺术巅峰,宋代词作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以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唐诗并称双
绝。宋词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84.中华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
建筑学著作。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
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
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
限,杜防贪污盗窃。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由皇帝下诏颁行,名《元祐法式》。因该书缺乏用材规
范,难以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1097年,将作少监李诫再奉令编修,1100年成书,1103年刊印颁行,名
《营造法式》。全书34卷,357篇,3555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这部书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
验的集合与总结,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85.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
叟。汉族,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历仕仁
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资治通鉴》,简称“通鉴”,294卷,是司马光主
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和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完成。此书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
淮南终止,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起初,司马光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龙图阁直学士,立志编撰
《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次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8卷上呈宋英宗,为英宗所重视,命设局续
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
亲撰序文。在这部书里,编者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供统治者借鉴,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86.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1063年他考中进士,不
久升为太史令。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后为集贤院校理。因职
务之便,通读皇家藏书,充实学识。1088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
《梦溪笔谈》。沈括学识渊博,在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其著述
有22种155卷,而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还有18种。《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
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
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财政、经济等,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
的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87.岳飞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南宋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
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收复中原之地,四次北伐,
是两宋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将
领,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 所向披靡,沉重地打击了女真贵族嚣张的气焰, 为南方
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
罪名将岳飞杀害,时年39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留有
《岳武穆集》。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是令士气振奋的佳作。
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从而保住了南中国社会经济文化,
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88.宋慈《洗冤集录》
宋慈(公元1186-1249年),字惠文,福建建阳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于一个中等官僚
家庭。宋慈少时拜朱熹弟子吴稚为老师,受朱熹理学思想影响很深。青年时期进入太学,喜读诸葛亮的著
作,常以“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自勉。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历任主簿、县令、通判兼摄郡事
等职。他四次担任提点刑狱,在处理狱讼中,特别重视现场勘验。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综合和
提炼, 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于1247年编辑了5卷本《洗冤集录》。自13世纪以来,成为历代刑狱官案
头必备的参考书。元、明、清的同类著作基本上是以此书为蓝本加以订正、注释和补充的。18世纪《洗冤
集录》被译成法、荷、德、朝、日、英、俄等国文字,流传海外。《洗冤集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
系统的法医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比西方的同类书籍早350年。宋慈因而被后世誉为古代第
一名法医学家,“世界法医学奠基人”。
89.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
一。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
学。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
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南宋
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
“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
段。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接受和推崇,经元至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在
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和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对文化发
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90.宋代画院及书画大家
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时代的宣和画院,南宋初年高宗赵构时代的绍兴画院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宋朝
在建国之初设立了翰林图画院, 两宋画院的画家,有名可查的有170余人。宋徽宗赵佶在人物、山水等方
面都有一定成就,也擅长花鸟画,还创立了一种精瘦劲健的“瘦金体”书法。《宣和画谱》20卷,收入6396件
作品。宣和画院画师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汴梁城的繁华景象。在书法上,宋
人“尚意”,一变唐代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开创了一代新风。北宋四大家,人称“苏黄米蔡”。苏轼天
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此外,北宋影响较大的书法家还有蔡京、文彦博、王
安石、司马光等。南宋高宗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此外陆游、
张孝祥、范成大等,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书法家。“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创立了南宋
的“院体” 画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91.宋交子与纸币发行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
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这时的交子,还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
据,而非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
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亲笔押字,他人难以
伪造,赢得了很高的信誉,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这
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
户富商经营,交子得到了官方认可。1023年,北宋政府决定设立益州交子务。次年二月正式发行官方交
子,国家发行的纸币由此发端,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史起到重大贡献。
92.元好问
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
忻州)人。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其父元德明为金末名士。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
院。是金末元初文坛盟主,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堪称一代“诗史”; 其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其词为金代一
朝之冠,今存词377首,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传世不多,仅存9首,但影响很大。元宪宗蒙哥二年
(1252年)曾赴漠北,觐见蒙古藩王忽必烈。晚年以编纂金史自任,著录百万字,取名为《野史》。1257年卒
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并辑有《中州
集》,寓故国之思,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93.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南宋末大臣、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原名
孙,字天祥, 后以字为名,又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幼时从父读书,并在白鹭洲书院学习。宋理宗宝祐
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当得到元军渡江的谍报,他即在赣州起兵,带兵开到临安。谢太后向元军投
递降表,文天祥反对无效,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元营谈判。在元营与元丞相伯颜争辩不屈,怒斥降
将,遂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江,设法逃出,历尽艰险,从海路到福建,组织军队,继续抗元。南宋
灭亡,文天祥被俘。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赋有著名的《过零丁洋》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不屈之志,为千古绝唱。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押到大都(今北京),在拘囚
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诗词散文都悲壮刚劲,反映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在
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数百年来传诵不绝。
94.五大名瓷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东汉发明瓷器,宋代瓷器达到了一个高度,产生了五
大名瓷: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钧窑瓷器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斑斓,被誉为“国之瑰
宝”。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汝瓷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以烧制青
釉瓷器著称,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官瓷
有南北之分。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南宋在浙
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后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统称南宋官窑。官窑烧制青釉瓷器。其烧瓷
原料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胎骨颜色泛黑紫。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
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精细,釉色多为白色,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哥窑瓷胎色
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质地优良,做工精细。五大名瓷各具
特色。
95.指南针与航海
指南针也叫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宋代,用人工
磁体的技术制造了指南鱼。经过长期的改进,人们把钢针在天然磁体上磨擦,有磁性的钢针,成为指南
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北
宋出使朝鲜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船队夜晚使用指南浮针。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广泛应
用,南宋时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装成一个整体,便是罗盘。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使人们克
服了远航时不易辨别方向的困难,也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时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
斯商人经常搭乘中国的渔船往来贸易,他们学会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拉伯和
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指南针航海,比起中国迟了100多年。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日后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前提。
96.火药的发明应用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不仅是火药的发明国,也是最早制造各类火器的国家。公元 808年
前,炼丹家发明了火药,迄今有1000多年历史。唐末火药用于军事。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 部将
郑璠的飞火,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火药”的名称及其正式配方最早见于北宋,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
坊。 11世纪初,创制了“手炮”、“蒺藜火球”等火药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发射子窠(弹丸)的突火
枪,是射击型火器的鼻祖。元代制造出最早的铜铸火铳。火药硝传入伊斯兰教诸国。八九世纪,波斯人称
之“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1260年,埃及在大马士革之战击败蒙古西征军,俘虏了工匠,缴获
了大量火器。中国的火药与火器技术直接大规模西传。火药传入欧洲,西方各国直到14世纪中叶, 才有
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97.成吉思汗
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起庞大的蒙古汗国。 1271年元朝建
立後,其孙忽必烈追尊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他出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其父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首领。
他9岁时,其父中箭亡,部众流散。1189年,他被推为蒙古乞颜部贵族联盟首领,此后四处征战,统一了
蒙古各部。1206年春,45岁的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
思汗。此后对外展开了大规模军事活动。1209年春进攻西夏,1224年破银川。1211和1215年两次向金进
攻,占领金中都(今北京)。1219年发动第一次西征。西征前,降服畏吾儿,灭西辽。1220年,版图扩展到
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再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98.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11-1279年),一名乌马儿,原为中亚不花剌 (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人,一
说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裔,又一说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花剌子模国人称之为“赛典
赤”,意为贵族之意。成吉思汗西征时率部归附。太宗窝阔台汗时,任丰、净、云内三州 (今大同西北部
一带)都达鲁花赤、燕京路断事官。宪宗蒙哥即位后,任燕京路总管,多惠政。蒙哥伐蜀,受命管理军
饷。世祖时,擢为燕京宣抚使,拜中书平章政事,综理财政。1264年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
事,兴办学校,修整道路。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
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并注重农业生产,教民屯田播种,兴
修水利,疏浚滇池,兴办儒学,建孔庙,讲经史,广设驿站,推行教化,注意协调民族关系。死后,忽必
烈追封咸阳王,将他树立为地方官员管理的楷模。
99.忽必烈与元大都
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 成吉思汗孙,元睿宗第四子,元朝的创建者,庙号世祖。蒙古灭金,据
中原地区。蒙哥即大汗位后,命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事。他任用汉人儒士,采用汉法,使社会生产秩
序得到恢复发展。1260年,在部分宗王拥戴下,即大汗位于开平。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今北京)。大都,在蒙古语中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原称燕京,曾为辽、金陪
都。元大都的营建始于1267年,新城位于原金中都旧城东北,历时20多年。建成后取代了长安、洛阳、开
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大都城的建设以忽必烈驻跸的太岁山 (今北海琼华岛) 及周围湖泊
太液池为中心,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而成。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共分50坊。元大都是当时
东方著名的繁华之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马可波罗游记》 中对大都城的繁华有着详尽的描述。高
丽、日本、安南 、波斯及欧洲的商人、使节、教士、科学家等都曾前往大都,而大都的建设中也有阿拉
伯、尼泊尔等国工匠的卓越贡献。
100.八思巴
八思巴(公元1235或1239-1280年),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元朝第一代帝师。本名罗古罗思
监藏,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八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1251年,八思巴为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
教主,成为萨迦派第五祖。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备受崇敬。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
教首领辩论,驳倒了对方。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
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称为八思巴文字),忽必烈下诏颁行,升其号为帝师、大宝
法王。八思巴在任国师或帝师期间,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中央的关系,带动了汉藏、蒙藏之间的经
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团结
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