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61.石窟艺术(敦煌 云冈 龙门)
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石窟艺术占有独特地位。中国石窟艺术分布广泛,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云
冈石窟、龙门石窟最为著名。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
合而沿途留下的石窟艺术。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
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元年,这里
原是北魏都城平城。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
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杰作。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于洛阳(公元493年)前
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62.六祖慧能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一作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
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24岁时,一日卖柴于市,听客诵《金刚经》,萌发了去黄梅寺弘忍大师那里学习佛
法的念头。此后,以行者之身,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
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亦称六祖慧能,成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他主张人人都有佛性,抛弃繁琐的经院佛学和宗教仪
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务,不讲究诵经拜佛,不执着于坐禅,提倡“自悟自修”,“顿悟成佛”。他完成
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佛学推向了一
个新的境地。他的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慧能去世后。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
宗、仁宗、神宗都对他进行加谥,神宗的加谥是“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一些著名文豪王维、柳宗元、
刘禹锡等都为慧能撰写过《碑铭》。
63.大运河开凿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几百万民工,花费了大约6年的时间,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
河。大运河全长3000余里,水面宽30到70米不等,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中心在洛阳,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河流,在我国自西向东的天然河道间直穿了一条贯通南北
的人工渠道,途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便于从富庶的江南搜刮更多的财富。开凿
大运河的工程,是与建造长城一样的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全中国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亦对中国古代军事
和交通的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64.贞观之治与太宗纳谏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唐太宗统治时
期,任用魏征等贤臣为官,政治清明,虚心纳谏,制定开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 “丝绸
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贞观时期,社会秩序稳定,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
遗、夜不闭户”,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唐太宗即位后,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把
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留心吏治,任人唯贤,从谏如流。他鼓励
臣下直谏,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直陈其过,皆切中
时弊,太宗多能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65.长安盛景
长安盛景,除了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恢弘之外,唐代的长安,每逢佳节,都要举行盛大
的欢庆活动。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街市上花灯照如白昼,男女老幼纷纷夜游观灯,到处人流如织,摩
肩接踵。皇家宫廷、王公贵族家中也燃放花灯,争奇斗胜。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十五,唐玄宗在长
安安福门外举行灯会,所做“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服饰艳丽
装束一新的长安少女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尽欢而罢。唐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诗中有这样的描写: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灯会中还有百戏演出和游艺活
动。百戏分为歌舞戏和杂技两类。歌舞戏种类繁多,热闹非凡。
长安城内的富足祥和,也来自国外的“胡商”们开设货栈、酒肆,吸引着文人骚客光顾聚饮。李白《前
有樽酒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描写了胡商酒店畅饮快意
之情景。长安城内胡风极盛,胡汉交融,互利互补,为盛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显示了唐王朝的
自信与开放气度。
66.含元殿与万国来朝
含元殿是唐朝长安城内大明宫中的正殿。是皇帝进行大朝、常朝的地方。始建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唐王朝自贞观年间起,国力强大,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因其开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大唐长安不
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臣、留学生和商人汇聚于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
的国际大都会。诗人王维“九天阊阖(指宫殿的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代指皇帝)”的诗句,描绘出
万国来朝——各国使节云集京城拜谒唐朝皇帝的情景。诸如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骠国(今缅甸)、真腊
(今柬埔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林邑(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域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
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日本等均有使节到长安。唐代皇帝在大明宫含
元殿举行大朝会活动。
67.《唐律疏议》与官衙断案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重要的法典。它由律文12篇和对律文逐条
逐句的疏证解释的“疏议”所组成,共30卷。在《唐律疏议》中,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由于疏议对全篇
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解释,给司法审判带来便利,以至《旧唐书·刑罚志》说当时的“断狱者,皆引疏文析
之”。《唐律疏议》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封建法典,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亚洲各国都有重大的影响,是中华法
系的代表。
在司法实践中,《唐律疏议》给断案者提供了司法审判的依据,也提供了便利。但断案是否公正廉洁,
则与父母官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能力水平等密不可分。唐代的死罪要由皇帝批准,并且要三次复奏,
复奏批准后方能行刑。《唐律疏议》问世之前,唐太宗就较注意法律的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他要求依法
律为准绳,而不按皇帝的喜怒或宽或严。因此,一部好的法律还需一大批依法断案者来执行、体现。若能
用清官断案的场面、情景来表现《唐律疏议》的意义和价值,则可以展现中华文明中法律制度的一个侧面。
68.玄奘取经
玄奘,名陈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译经师之一。
他自幼聪明,八九岁就开始攻读中国古代的经典。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
尚,举行公开考试,玄奘被主考官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出家。四年后,玄奘游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
等地的著名寺院,在学习佛学经典中,他发现以往翻译的佛学经典词不达意之处很多,遂萌发去印度学
习、取经的想法。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二十八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经。他游历新疆、中
亚、印度一带,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拜印度名僧戒贤等高僧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
佛经,并将《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携带六百多部佛
经,回到长安,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宿愿。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直到去
世为止。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佛教事业,传译了许多经
典,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69.鉴真东渡
鉴真,唐朝高僧,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唐天宝12年(公元753年)10
月,66岁高龄并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
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
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
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和尚受邀东渡日本的目的是讲授佛学理论,弘扬佛教律宗,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发愿东
渡到东渡成功,先后经历了十二年的漫长历程。前五次航海启程,均受挫败,经历了来自社会及自然环境
的诸多考验,受尽了颠沛流离,长途跋涉之苦,精神上与肉体上都受到巨大的创伤。在第四次东渡受挫
后,鉴真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在第六次启程后东渡成功。鉴真到日本后,辛勤劳作十年,对日
本的佛教、建筑、雕塑、医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公
元763年5月6日鉴真在日本逝世,终年76岁。
70.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公元641
年,她出嫁吐蕃的松赞干布。
636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他向往大唐的制度和繁华,曾几次派使臣带着珍贵的礼
物,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未允。640年,他以更加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再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
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
马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不少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和各种谷物、蔬菜的种子以及精致的手
工业品。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
了吐蕃人民的深深爱戴。著名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吐蕃赞普(吐蕃对王的称呼)松赞干布和
文成公主的塑像,文成公主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使者。
71.武则天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赐
号“武媚”。唐太宗去世时,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入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武则天被召入
宫,后被立为皇后。公元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不久武则天垂帘听政,时人
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中宗和睿宗,于公元690年,武则天自己做了皇
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
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在位期间,国家保持着繁荣的局面,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昌盛。武则天知人
善任。她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也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诸如娄师德、
狄仁杰等。被称为“开元贤相”的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晚年的武则天耽于享乐,一批男
宠走进她的生活。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宫杀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逼
武则天退位,拥唐中宗复位,恢复唐国号。82岁的武则天就在这一年冬天死去,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
圣皇后”,表示又回到李家来当先妣。
72.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代。隋朝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制度,起初还能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
将,后来则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
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为分科取士。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
法、明书、明算等科。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合格者为秀才。乡试正榜所
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录取贡士三百名,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录取分一、二、三甲。一甲三
名:第一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科举考试,唐代以诗文取士,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理学盛行;明清则以 八股文取士,即用
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股,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公平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的一种制度,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
过作用,有利有弊,科举制度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73.雕版印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印刷术的国家。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是由印章、石刻发展来的。明胡应麟认
为,雕版印刷开始于隋代,唐朝通行,五代盛行,宋代达到顶峰。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懿宗年间
王玠印造的《金刚经》。经卷高约30厘米,长约5米,由7个印页粘接而成。卷首是一幅画,后面是《金刚经》
正文,画和文字都刻得非常精美,说明当时的刻印技术已经很成熟。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是
唐太宗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所著的书籍《女则》。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
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
雕版印刷发明后,在今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已有书商印售历书、诗歌、小学字书及阴阳迷信书等。十
二世纪初,浙江、福建、山西等地的书坊刻书业已发达起来。印刷技术形式有写刻、朱墨刻、几色套印
等。我国的雕版印刷早于欧洲八百年。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刻体图书的流通,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保存祖国
文化起到了极大作用。
74.唐诗仙圣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仅《全唐诗》就收集了作者2200多人,诗歌近5万首。李白和杜甫分别是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巨匠,为唐代双峰并峙的两大诗人;孟浩然、王维是田园诗人的代表;白居易继承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倡用新乐府描写人民的疾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风格豪放飘
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境)人。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留下近
3000篇诗篇,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
作家。他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75.盛唐书画艺术
盛唐在书画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书家之众多,书作之浩繁,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篆、隶、
楷、行、草,各体书法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书法艺术。在盛唐狂放书派的崛起中,
张旭、怀素、贺知章,使草书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楷书、行书都取得了新成就。颜真卿、柳公权则以
严整的楷法、完美的艺术创造了唐书独有的恢宏气象。篆、隶在盛唐也得到复兴。
初唐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及尉迟乙僧的绘画活动,以及以敦煌220窟为代表的壁画,推动了唐代艺术
发展。吴道子及其画派体现了盛唐美术的巨大成就,在唐代即被称为“画圣”。诗人王维也以水墨山水画擅
名后世。张萱是盛唐仕女风俗画的代表画家。盛唐以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
高度,被奉为典范。盛唐画家薛稷擅画鹤,画家边鸾的花鸟画设色鲜明,浓艳如生,都体现了唐代书画艺
术的繁荣气象。
76.《茶经》与茶文化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作者,陆羽,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60年
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其间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
验,完成了《茶经》。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以及
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基本都有叙述,被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
《茶经》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带
来对茶文化的遐想和享受,拓宽了茶道的文化品位和视野,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饮茶已被
看成是一种高雅的饮食活动和待客交友的手段,并出现“茶道”一词。把品茶技艺与陶冶情操相结合,不仅
对后世而且对国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7.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
辙 (人称三苏)、曾巩、王安石八人合称。宋代八家之说尚未定型。明初朱右采录韩愈、柳宗元、苏轼、
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作家的古典散文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
实始于此。后唐顺之编纂《文编》一书,于唐宋两代亦仅取此八家作品。茅坤再选八家古典散文为《唐宋八
大家文钞》,共164卷,“唐宋八大家”之名从此流传。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以后,治古文的人都以八家为
宗。八大家均积极倡导和参与了唐代古文运动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骈俪,提倡古文,在理论上奠定
了散文创作的基础,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开创了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而自由抒写的文
风,在散文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78.汴梁繁盛图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建都汴梁(今开封)。汴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
一。汴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有东京,汴京之称。汴梁城建
设规划思想独特,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周阔30余公里,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组成,设三
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
式,实行坊市合一,形成了有利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城市格局。这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
煌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引来四海富商巨贾,八方工匠艺人,为都城
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财富聚积地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汴
京富丽天下无”的盛景。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社会各阶层
之生活情景和繁华气象尽收画卷之中。
79.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死
后谥“文正”,称“范文正公”。他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着任小官吏继父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
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语。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
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外放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写《岳阳楼记》时他
正在邓州做知州。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在阅兵台
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
作。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一生行为准则。他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80.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
人)。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积弊、富国强兵的一场改革。宋神宗赵顼即位,熙宁元年(1068
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要倚靠他变法立制,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熙宁二年
(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次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八年间,围绕富国强兵,陆续
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同时改革科举
制度,推行新法培育人才。新法中理财方面最为突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
削,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更使得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各项新法触
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宋神宗发生了
动摇。神宗死后,新法被彻底废除,史称元祐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