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41.汉赋与乐府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一种韵体散文,“不歌而诵”,用韵语细腻地描写各式各样的事物,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即为赋在文学上的作用。汉初受屈原楚辞的影响,盛行骚体赋,主要代表作有贾谊
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等。武帝时,汉赋走上极盛阶段,司马相如是最大的辞赋家,他的《子虚
赋》、《上林赋》是这个时期赋的代表作。其后,杨雄作赋,用思深沉,构辞精密,也是辞赋大家。
汉代还盛行乐府诗。朝廷设立乐府采民间讴谣,使它成为乐府歌诗。汉武帝时,乐府广泛地在民间采
集民歌,集中于乐府。这些民歌经文人加工,又出自民间,故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和民众的爱
憎感情。许多篇章有完整的故事性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既细腻又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成为
文学中的瑰宝。在乐府民歌中,《陌上桑》是极负盛名的佳作。五言歌谣,到东汉时期得进一步发展。
42.孝治天下
孝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相传尧舜时期即讲究孝。《尚书·尧典》说:舜面对父亲愚顽、继母凶狠、
异母弟弟傲慢逞强,却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动全家并和睦相处,舜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的伦
常礼教。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
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也有人指出,《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说孝是天
地之规范,诸德之根本。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汉代的“举孝廉”。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
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汉代的“孝廉”是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
品德者不能为官。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
43. 蔡伦造纸
蔡伦(约公元61-121年),字敬仲,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为宫廷宦官,兼任管理宫廷用品的尚
方令。在他做尚方令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又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
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推动作用。他最大贡献是造纸技术的革新。
据考古发现,在陕西扶风、甘肃金关、天水放马滩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西汉古麻纸。东汉和帝时,
任尚方令的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方法,采用树皮、麻头、旧布和破渔网为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植物纤维
纸,便于书写。当时人称“蔡侯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对造纸的改进,经朝鲜、日本、中亚各国,
传往欧洲。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
44. 张衡浑天地动仪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数学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汉代时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有三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张衡不
但注意天文理论研究,还注重机械仪器的研制。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和地动仪。
东汉时,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以漏水为原动力,通过齿轮的转动,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
在天文仪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地动仪用铜制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内部安置
机关,按照八个方向,装八个龙头,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八只张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发
生地震,同方向的龙嘴里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138年,地
动仪准确地测定出在今甘肃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45.王充与《论衡》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充出身贫寒,曾到京城洛阳太学上学。《后汉书》记载,王充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市,“阅所卖
书,一见辄能诵记,遂通众流百家之言。”他做过短期的州郡吏,其余的岁月居家从事教学和著述,写成
《论衡》85篇(今存84篇),20余万言。
王充《论衡》具有非凡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他自称其思想违背儒家之说。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
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天人感应”论。王充认为,灾异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源于自然界本身
的运动、变化,与人事无关,否定人死为鬼的迷信思想,反对神不灭和有鬼论,对谶纬迷信进行了无情的
批判。
王充继承了荀子、韩非等人的历史进化思想,强调历史是前进的、发展的,反对崇古非今。他揭露和
抨击了世家大族的种种丑行,要求进行社会政治变革。
46.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政治日趋腐朽,加上自然灾害,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见于记载
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以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最著称。
张角,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太平道的领袖。灵帝初年,自称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借行医传
教招收门徒,他还派8名大弟子四处传道,十多年间,徒众达数十万,遍布长江中下游以北直到黄河中下
游地区。
经过充分的准备,张角决定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发动全国各地信徒同时起义,提出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料,在预定起义的前一个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
告密,大方帅马元义被捕牺牲,洛阳1000多群众惨遭杀害。张角当机立断,提前于二月起义,自称“天公
将军”。因起义军头裹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
47. 中华医学
中华医学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扁鹊是战国时代的名医,他发明脉理,精于内、外、
妇、儿、五官等科,能用望、闻、问、切来临床诊断,也能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相传医学的《难经》
为扁鹊所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是战国医学家假托黄帝而作,在中医学理论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张仲景是东汉后期医学家,被称为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是医者必读名著。华佗是东
汉三国时名医,他掌握了当时先进的麻醉术、解剖术、诊断术和止血术,成功地进行腹腔外科手术和复杂
的外科手术。孙思邈隋末唐初人,被尊称为“药王”。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集医学
之大成。在营养卫生、药物、妇产、小儿科和针灸等方面也都有重大贡献。明代的李时珍,著有《本草纲
目》一书。全书收录各家《本草》所载药物1558种,新增374种,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巨著。针灸是中医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其铸造的与人身等高的针灸铜人,也属中国医学史上
的伟大创举。
48.《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周就是圆,髀就是股。原名《周髀》,唐初定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
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算术类经书,亦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阐明
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
用到天文计算之中。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
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九章算术》在数学
上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并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全书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诸多领域,并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它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并为世界数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9.隆中对
《隆中对》描述的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因发生于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阳
一带),因此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称其为潜伏在人世间的龙,并说“此
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建议刘备亲自拜访。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襄阳隆中之草庐,求见诸葛亮。26岁的
诸葛亮与刘备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曹操控制整个北方,实力雄
厚,又因挟持献帝占有政治优势,无法与之抗衡;江东经孙氏三代经营,基本巩固,又有地理优势,不可
窥视;荆州控制长江咽喉,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刘表昏庸无能,可从其手中夺取荆州,以此为据点,
进而夺取益州;可采取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等待时机以成就帝王之业。诸葛亮的宏论,使刘
备彻底折服,诸葛亮也由此出山辅佐刘备。
50.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率军南征荆州,欲一统南北。荆州的刘备退守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
葛亮到江东,商同孙权结盟,共谋抗曹之计。曹操率20余万众,号称80万大军与孙刘联军5万相遇于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的荆州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退回
北岸,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结,士兵在船上行走如履平
地。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遣人送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这夜,东南风大起,黄盖率船
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顺东南风驶向曹操船只。接近
对方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军营,“人马烧溺死
者甚众”。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军伤亡惨重,死者过半,退守襄、樊一带。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
益州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三国鼎立格局趋于形成。
51.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
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批文
人,形成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三曹”指曹操及其子曹
丕、曹植,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
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
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
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建安七子也甚为著名,他们是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建安时代,人才济济,文人辈出,在诗、赋、文的创作上
都有新的突破。
52.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一些著名的玄学家,他们是嵇康(公元223-262年)、阮籍(公元210-263年)、山
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这些文人因为反对礼教、蔑视权贵、经常一起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山
水中饮酒清谈,故称“竹林七贤”。“玄学”一词出自《老子》一书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嵇
康、阮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元气构成的。认为名教(封建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和自然是对立的,主张崇尚
自然,反对名教。他们反对溺于名利,为琐碎礼法所束缚,而要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嵇康弹奏的《广陵
散》琴曲甚为著名,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向秀为《庄子》
作注,后来郭象又加以补充发挥,成《庄子注》而传世。
53.葛洪与道教
葛洪(公元284-343年)东晋时期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精研道儒,学贯百家,著作弘
富。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
《抱朴子》内外篇70卷。内篇20卷,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
延年、禳邪却祸等,是道教的理论。外篇50卷,论君臣上下,人间得失,是阐述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政论性
著作。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和方术,提出以神仙信仰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的政治主
张,将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葛洪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葛洪是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炼丹名家。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
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
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4.淝水之战
公元 38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灭东晋。面对前
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部署,他命令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全面指挥,其侄谢玄为前锋都
督,其子辅国将军从军出征。晋军不过8万,但士气旺盛。
十一月 ,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大破秦军前哨 ,斩梁成等秦将。洛涧大捷,晋军
士气大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
木,以为皆是晋兵。谢玄针对秦军士兵厌战,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派使者对秦军说:“如果你军移
阵少退,让出一片空地,晋军渡过淝水就可以决战。”秦将多数反对后退,但苻坚想在晋军渡河时,出兵
攻击取胜,故同意退兵。
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一退而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猛烈进攻。苻坚的弟弟——前锋大将苻
融见势不妙,赶到后面整顿部队,死于乱军之中。秦军失了大将,全线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歼敌十之
七八。苻坚中箭负伤,单骑逃到淮北。后回洛阳,收集残兵,仅剩十多万。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
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55.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曾做过几年
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为我
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港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诗内
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在精炼之处见自然,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美散文。描绘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乌托邦理想社会,
没有剥削,没有争夺权力,一切都是淳朴安乐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诗篇,对后世影响很大。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
以及他的恬静自然的艺术风格。
56.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岁继位,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孝文帝的前期改革,冯太后的作用
更大。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军事将领和官吏的收入靠赏赐、掳掠、搜刮、贪污和经商等手段来获得,
造成了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冯太后和孝文帝从班禄开始了前期改革,整顿吏制,惩治腐败。孝文帝推行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并颁布了三长
制和租调制。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
生活条件。
公元490年,亲政的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以汉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后期改革。汉化改革有:改穿汉
服,禁止在朝廷上穿胡服;改语言,规定不得在朝廷上讲鲜卑语;改籍贯,迁都后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
改官制,废掉鲜卑原来的官制,多仿南朝官制;胡汉通婚,皇族宗室带头与汉族通婚;改汉姓,“定姓
族”,建立门阀制度。“定姓族”对北魏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但对鲜卑族汉化起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改革在中国民族史上成为民族融合的典范。
57.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人,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文
学家、机械发明家。祖冲之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为圆周率的计算。
中国古代的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但是余多少,意见不一。在祖冲
之之前,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刘徽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4位数。祖冲之在此基础上,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
3.1415927之间),祖冲之为了求圆周率小数后的第七位准确值,把正六边形的边长计算到小数后28672
位,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数值,是世界上第一次。一千多年以后,阿
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在公元1427年才超过祖冲之,达到小数点后16位的精确度。密率到公元1573年德国
的奥托才得到了这一结果。
58. 郦道元与《水经注》
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水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三国时期,是
一部比较简略粗疏的地理书,只记述河流137条,原书1万多字。郦道元所著以给《水经》作注为名,实际上
是一部独立的、全新的科学著作。全书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32万余字,是《水经》原文的20余
倍。其溯源探流,详细记载了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距离、经过区域,及地形地貌、地理沿革、山川胜
景、地质矿物、植物动物、水利航运、桥梁道路、园林陵墓、城池湖泊、关塞名胜,还有风土人情、人物
掌故、传说故事等。
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具体生动,文笔秀美,既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风土人情
的佳作。《水经注》旁征博引,引用的书达437种。他还特别重视野外考察,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
内蒙古。所到之处,跋山涉水,寻觅水道,察看碑刻,收集民谚、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使《水经注》的内容更加丰富准确。
59.贾思勰《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末期,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
东、河北、河南等地。他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农民请教。中年以后开
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
元544年)间,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共计十一万多字。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
条。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如播种、耕作、土壤、施肥、轮作、种子等,而且有蔬菜的栽培、
果树的培育、蚕桑事业、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及农、副、畜产品
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
述,具有北朝时期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指南作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60.兰亭雅集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画士在绍兴兰亭集会,饮
酒赋诗,汇诗成集,是为《兰亭雅集》。王羲之挥毫作序,为《兰亭序》。此帖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此序不仅文字优美,在书法上潇洒流畅,宋代书画家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出身于世家大族,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
王羲之生于山东琅玡临沂,后因欣赏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水,定居于会稽。他先后担任东晋秘书郎、宁
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
谢安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也关心百姓疾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建书
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与名士遍游山水。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王
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后世称为“书圣”。《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