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海画派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121.俺答封贡
明代蒙古俺答汗与明朝罢兵和好的事件。俺答汗(公元1507-1582年),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万户
首领。其部住牧在丰州滩(今内蒙呼和浩特)一带。明嘉靖初年崭露头角,势力日强,控制蒙古右翼地区,
将察哈尔宗主汗迫往辽东。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
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又开。1570年以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山西宣大总督王崇古
献安边之策,奏请朝廷,厚待把汉那吉。大学士高拱、张居正支持这一建议,诏授把汉指挥使。俺答妻深
恐明朝杀其孙,日夜责备俺答。俺答亦悔,拥10万众抵明边,索要把汉那吉。明蒙开始和谈,俺答遣使来
朝,请封为王,并请互市。次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议定通贡互市条款,先后于大同、宣府、延绥、
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11处,互市贸易。开始了明蒙数十年和平友好的局面,有力促进了汉蒙经
济、文化的发展。清人认为惠及后世200多年。
122.隆庆开海
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
“隆庆开海”,也称“隆庆开关”。明初“倭寇之患”开端,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海防的需
要,禁止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称为海禁。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方式进行。成化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白银需求激增,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可阻挡,海禁阻碍了中国对外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
展,故东南沿海地方官员主张开放海禁。嘉靖末年,平息了倭患之后,隆庆批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
建议,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虽然开放有限,仍不准与日本贸易,但是标志着民间海外贸易合法化,
由此晚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逐步占据海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此时葡萄牙人东来,明朝在澳门开埠,引进外
商经营海外贸易合法化。生丝、丝绸、丝织品、瓷器等远销海外,换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3. 元明青花瓷
青花瓷产生于唐,成熟于元末,而明代以后为全盛期。唐代河南巩县呈青色花纹的瓷器,可视为青花
瓷的滥觞。元末青花瓷的烧造发展成熟,以景德镇浮梁瓷局产品著称,是应宫廷对外交往需要而兴的瓷器
新品种,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持续近30年,所到之处,大多是伊斯兰文明流行的区域。下西
洋带回了“苏麻离青”,海外钴料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达到了烧造的高峰 “开一代未有之奇”,受西亚
金、银、铜器的影响在造型上,出现了许多新增的器型,如八角烛台、花浇、天球瓶等,具有浓厚的伊斯
兰风格,或仿西亚金属等器皿器型生产的。成化年间,进口钴料用竭,国产钴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民窑青
花瓷发展的契机,青花瓷逐渐形成了中国瓷器的主流。晚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西方航海
东来,明朝在漳州月港开海,在澳门开埠,青花瓷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独步世界,传播到亚、非、欧、美。
124.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明代著名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穆宗时进入内阁,
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为了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
改革,旨在解决明朝200多年发展中所积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创立“考成法”整顿吏治,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在全国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实行是古代赋役
制度史的重大变革,改善了明朝财政状况,国库储备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张居正派戚
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与蒙古俺达汗进行和议,开展茶马互市,并建立了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
三世(索南坚错)的通好封贡关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对安定各地人民生活和经济发
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改革触动了贵族、官僚、地主等既得利益,张居正去世后,改革终止。
125.万历援朝之战
万历援朝之役,又称“援朝鲜”。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
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全国。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计划首先占领朝鲜,并以之为
跳板攻打中国。在釜山登陆的日军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国王李昖遣
使向明朝求援。次年正月,总兵官李如松奉命出兵援朝,与朝鲜军并肩收复平壤、开城。在收复王京时明
军受挫;而日军连败之后,军粮缺乏,弃王京,退据釜山。于是停战议和。后明廷日本封贡事败,明朝再
次出兵援朝抗倭。援朝之战经历7年,丰臣秀吉死,中朝联军最终将日军逐出了朝鲜,取得了战争胜利。
1598年露梁海战,是中朝联军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切断敌人海上退路的战役。海战中,中国老
将邓子龙奋不顾身,朝鲜水师统帅李舜臣身先士卒,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此战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
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126.朱载堉《乐律全书》
朱载堉(公元1536-1611年),明代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有“律圣”之称。字伯勤,号句
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系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
六代孙。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是兼含
乐、舞、律、历诸学的百科性质的专著,共47卷,百余万字,由《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
《历学新说》、《律吕精义》等15种著作汇刊而成。他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的数理理论。《律吕精义》内外两篇,
阐述他创造的新法密率,在理论上解决了历代在旋宫问题上存在的矛盾,是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音律
系统阐明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巨著,为现代键盘乐器和音乐艺术奠定了数理基础。十二平均律理论被广泛应
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127.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代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
保,谥文定。他通天文、历算,习火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他编著的《农政全书》是17世纪中国
农业百科全书,60卷,70余万字。共分12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
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分类引录了古代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是“杂采众家”而又“兼出
独见”的著作。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主张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
产,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备荒和救荒思想,通过试验,推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
风土论”思想。进一步提高南方的旱作技术,推广甘薯种植,总结了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128.《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
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幼年受父亲影响,喜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22岁开始远游,至56
岁去世,他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
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游记》是他30多年旅行探险的结晶。通过
亲身考察,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辨明
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
误。他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最早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
是1774年;最早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129.宋应星《天工开物》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1615年举于乡,1643年任
江西分宜教谕,在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著,也是世
界科技名著。书名取自《易·系辞》“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全书分上、中、下3卷,具体共18章。上
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
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
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详
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还绘制了
123幅插图,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被译成日、法、
英、德、意、俄等多种文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以及欧洲各国。
130.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明代戏剧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海若士,一称若士,晚年号茧
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南)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成功改革了昆山腔。梁辰
鱼用昆山腔上演了《浣纱记》传奇,轰动了当时剧坛。万历年间,作者云起,作品繁多,形成中国戏曲史上
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汤显祖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12岁时显
示出才华, 34岁中进士,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戏剧创作上,汤显祖推崇徐渭
的浪漫精神和李贽的“童心说”,崇尚真情。其戏剧《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
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代表作,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显
示出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浪漫的艺术手法。在戏曲史上,汤显祖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
士比亚”。
131.四大名著
是明清四部著名小说的统称。这四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从明代开
始,小说文学形式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元末明初,小说创作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期,产生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公元1330-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
海散人。施耐庵(公元1296-1371年 ),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晚明刻书业发展,促进
了小说创作的繁荣。《西游记》成书于嘉靖年间。作者吴承恩(约公元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
人。四大名著中惟一一部产生在清代的著名长篇小说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公元1715-1763年),名
霑,字梦阮,又号芹溪、芹圃。他自幼在“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后因家庭衰败而饱尝人间
辛酸,晚年移居北京西郊,创作了《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由高鹗整理。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
术的最高成就。
132.李自成进京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米脂(今陕西米脂)人,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3年在襄阳
称新顺王。同年进占西安。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3月19日,攻克北京,崇祯死于
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当天下午李自成头戴白毡笠,身穿蓝布箭衣,骑乌龙驹,由德胜门进入北京
城,入居紫禁城。在武英殿召见父老,询问民间疾苦,严惩明朝贪官污吏。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
好,店铺营业如常。从27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勒令退赃缴饷。军将骄奢,士兵抢掠,城中气氛凝
重。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迎清兵入关。四月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亲率大军出战,败于多尔
衮率领的清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的合兵。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退出北京,大顺政权失败。
13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是理学发展的自我批判时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中国17世
纪下半叶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世称梨洲先
生,浙江余姚人。其父为东林名士, 被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清兵南下,他抗清失败后
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著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对理学进行了一次历
史性总结。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
清兵南下,抗清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提倡经世致用之
学,开一代脚踏实地的学风。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亡,抗清失败
后,隐居衡阳石船山麓著述,世称船山先生。其著作后人集为《船山遗书》。他在理气论、人性论、认识
论、知行观等方面均突破了理学的局限,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134.史可法
史可法(公元1601-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顺天大兴(今北京)
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等拥立福王于南
京,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以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复多
尔衮书》拒绝,不卑不亢,流传万世。清兵大举南下,史可法由扬州至白洋河部署防御,后退保扬州。他
知城终不可保,决心以身殉国。清豫王多铎命降将李遇春招降,一日来五书劝降,史可法不启封,投之于
火。清军攻城,城破,他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清兵追及,大呼:“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以洪承
畴为例劝降,史可法慷慨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
戮!”壮烈就义。后人以衣冠葬于扬州天宁门外之梅花岭。南明隆武帝予谥忠靖。乾隆中,追谥忠正。后
人编《史忠正公集》传世。
135.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侵占了中国台湾。郑成功,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
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为明末海商兼海盗集团首领,接受明朝招安,平定东南海上,后为
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召见,赐
国姓朱,改名成功,中外尊称“国姓爷”。次年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起兵抗清。1661年,郑成功亲率兵将,
乘战船从金门出发,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
嵌(今台南)两座城堡。郑军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
湾城的联系。战斗中,击沉荷兰“褐克托”号战舰,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向郑军投降。郑成
功在台湾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发起强攻。侵略军头目到郑成功大营,在协议书上签字。至
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
136. 平定三藩之乱
清初平定汉族藩王叛清的事件。“三藩”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明末尚可喜、吴三桂、耿仲明三
家归附,成为清朝入关与统一全国的重要军事力量。顺治年间,命平南王尚可喜留镇广东,命平西王吴三
桂就镇云南,命靖南王耿继茂(耿仲明之子)移镇福建。随着镇边日久,三藩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充,平西王
吴三桂更是功高权重,尾大不掉。康熙皇帝亲政后决意撤藩。撤藩令下,三藩接踵发动叛乱。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十一月,吴三桂改国号为“周”,以次年为元年,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并封授文武群
臣。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随之起兵响应,云贵、川湖、闽浙、两广以及陕甘等地叛
军四起。康熙皇帝部署平叛,倚用绿营兵,实行满汉联合作战,分化瓦解敌人,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康
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投降,吴三桂陷入孤立。其后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
死。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云南平定,历时8年的平叛战争结束,消除了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137.广州十三行
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即洋货行的别名,清人直称为洋货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开放海禁,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次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等共同商定,将
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后者征收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负责征
收。广州洋行制度由此创始。十三行原属牙行性质,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特产品的中
介贸易商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后来扩大了业务和权限,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
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行制度,是清廷严格管
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十三行是清代“一口通商”的缩影,也是
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见证。鸦片战争以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
十三行遂没落。
138.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之战,是17世纪80年代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自卫反击战。17世纪40年代,沙俄侵略者开始侵入
中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在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等地,杀掠骚
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向俄军发出通牒,劝其投降,遭沙俄督军托尔布津拒绝,于是鏖战彻夜,
托尔布津乞降,并允其退回尼布楚。将城焚毁, 旋即班师。同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再次率领侵略军
乘隙占据雅克萨。次年,康熙皇帝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兵再次攻取雅克萨,托尔布津重伤毙命,俄军
被围困5个多月,弹尽粮绝。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雅克萨之战的胜
利成果,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
的领土。1858年沙俄又依据《瑷珲条约》割占了雅克萨。
139.各民族会盟避暑山庄
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实行的狩猎制度。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始,在北京至木兰围场沿途设置了许
多行宫,其中热河行宫,又称为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1703年始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费时89年建成。清代帝王每年夏季到避暑山庄避暑,处理朝政。许多蒙古、西藏等政教首脑觐见的重大事
件都发生在避暑山庄。“外八庙”,是清朝在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藏传佛教寺庙形式修建的
寺庙群。溥仁寺和溥善寺,是蒙古诸部王公为庆祝康熙皇帝60寿辰建造的;普宁寺是为纪念平定厄鲁特蒙
古准噶尔部族首领噶尔丹的武装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所建;安远庙,是为新疆达
什达瓦部2000余众迁居热河后提供参拜而建;普陀宗乘之庙是为了庆祝乾隆60寿辰和皇太后80寿辰,仿照
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西藏达赖喇嘛到热河觐
见时居于此处。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皇帝的70岁生日,后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到承德贺寿,曾
为班禅的行宫。
140.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原名“司天台”,始设于元代。明初攻克北平时毁于战
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建此台,系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
成的高台砖砌建筑,改名“观星台”。在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
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置有圭表、漏壶等仪器。崇祯年间,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
造了极限大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候时钟、望远镜、沙漏等仪器。清代时,更名为“观象台”。康熙、
乾隆年间,利用西方传教士,以西方技术制造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
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等8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除了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
统外,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
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机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