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101.黄道婆
黄道婆(公元1245-1330年),宋末元初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 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
市华泾镇)人。她出身贫苦,早年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
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
棉织技术,使得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由
此棉纺织品呈现了空前盛况。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黄
道婆去世,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祠,岁时享祀。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
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代咸丰时作为
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102.关汉卿与元曲
关汉卿(约公元1220-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
运城)。他的籍贯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和大都(今北京)人之说。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
称为“元曲四大家”,位居“四大家”之首。“元曲”一词始见于明,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曲同唐诗、宋
词并称。关汉卿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诸方面均有
杰出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
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为代表作。他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弥漫着昂扬的战斗
精神。他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
103.元四家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 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四人画风各有
特点,均为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
际,遭遇相似,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黄公望,常熟人,原名陆坚,改名黄公望,全真教道士,
名大痴道人,被推为"元代四大家之冠"。他得到舅舅赵孟頫传授,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两岸数
百里精粹聚于笔下。倪瓒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无锡人。他博
学好古,工诗画,画法疏简,格调天真,以淡泊取胜。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
浙江吴兴)人。他的山水画受到外祖父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
新风格。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词翰,擅于用墨,淋漓雄厚。元
四家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104.《马可·波罗游记》
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马可·波罗(Marco Polo,公元1254-1324年),出
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他跟随父亲尼柯罗和叔父马菲奥沿着丝绸古道,经过3年半跋涉,在l275年
到达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后他在忽必烈宫廷备受信用,在中国居留17年。1291年马可·波
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从泉州出海,经君士坦丁堡返回故乡威尼斯。后来,他在威尼斯对
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狱里把自己的东方见闻口述给狱友。狱友整理成书,为《马可·波罗游记》。这部
书以纪实的手法,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
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虽然至今仍有学者质疑马可·波罗其人的真实性,但是这部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
详尽描绘中国的游记,曾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西
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5.郭守敬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
幼承家学,后从天文学家刘秉忠学习。十五六岁时,他得到一幅有关计时器“莲花漏”图,已能了解其机
理。20岁时他负责指导疏浚了家乡的河道和修复了淹没多年的石桥,展现了才华。1262年郭守敬受到元世
祖忽必烈召见,面陈水利建议六条,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为副河渠使,主持大都通惠河的修
建工程。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
颇多创造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深远。经4年时间制订出的《授时历》,于
1280年颁布,沿用360多年,代表了元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郭守敬被
明末来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称为“中国的第谷”。
106.元代泉州港
元代是泉州港的繁荣极盛时期,当时被称为“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元王朝实行对外开放贸易政策,在
泉州设立市舶司,大海商蒲寿庚于宋末元初掌管泉州市舶司,招徕大量外商来泉州贸易。元朝规定民间商
人可发舶海外,并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官商合办,有力地地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元代瓷器生产发
达,元初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此城之中瓷市甚多”。元末汪大渊曾两次从
泉州乘船到海外贸易,在所著《岛夷志略》记述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比宋代《诸蕃志》所载多了
40多个。其中记载泉州出口的纺织品深受外国的欢迎。元末来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
中称泉州为“刺桐港”,“甚至可以称作世界最大的海港”。元代泉州造船业也有新的发展。中国大船有四
层,设备齐全,可载1000人。元代泉州外销商品中还有茶叶、铜铁器、盐、糖等,《岛夷志略》中记铜铁器
远达80多个国家或地区,泉州港的繁盛由此可知。
107.朱元璋与南京城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
号大明,建元洪武,肇基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效仿古代两京故事,下诏以汴梁(今开封)为
北京,以金陵(今南京)为南京。1378年,罢北京,以南京为京师。朱元璋从1366年开始营建南京城,1386
年始告完工,前后历时21年。明代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层城墙。依据自然地理形势建
造,形制独特。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南京城周共设13座城门,以聚宝门(现称中华门)最
为宏伟,保存至今。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南京城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城垣建筑闻名于世。朱元
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现存的
21. 35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无恙,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首屈一指。
108.郑和下西洋
明永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年),郑和奉命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
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组织之严密,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
上的盛事。郑和(约1371年-1433年),明代宦官,航海家、外交家。又称三宝太监 。回族,本姓马,云南
昆阳(今昆明晋宁)人。1382年,明朝大军统一云南,他被俘进宫为内侍,入北平燕王朱棣藩邸,后在靖难
之役中于郑村坝立功,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
远航船队首次下西洋。从南京宝船厂开船,太仓刘家港出海,福建长乐五虎门开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
岸。在长达28年中,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周边国家和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1433年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下西洋是中国
人首次大规模走向海洋,在15世纪初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109.永乐迁都北京
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之国北平。后朱
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其侄建文帝,登上皇位,建元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以北平为北京。1407年,
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1410年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次年开会通
河,打通南北漕运。1416年召集群臣,正式议迁都之事。次年,北京营建工程全面展开。永乐十八年
(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新修的北京城周长45里,呈规则的方形,中轴线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
布局。永乐十九年(1421年)下诏正式迁都,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陪都。1423年北京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
况,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异勒、溜山、喃渤
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齐集北京。永乐迁都北京,奠定了明清紫禁城和北京
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开启了明清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长达590年的历史。
110.《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代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14世纪以前
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前后编纂过两次,第
一次编纂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于次年完成。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采选书
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历时六年(1403-1408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永乐
大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
五、六倍,即使是后来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更是西方同
时代典籍所望尘莫及,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
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分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后历经浩劫,今存
不到800卷。
111.于谦保卫北京城
于谦(公元1398-1457年),明朝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1421年
进士。宣德初授御史,为官清廉。巡抚山西、河南,锐意兴革,在各州县设平准仓,调节粮价,赈济贫
苦,兴修水利,深得民心。1449年瓦剌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挟持下亲征,在土木堡(今
河北怀来东)大败被俘,京师大震,史称“土木之变”。时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力排南迁之议,拥
立朱祁钰为帝(即景帝),整饬兵备,首创团营建制,选拔精兵,分营团操。亲自督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
的胜利。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以“意欲谋逆罪” 杀于谦。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后复官赐
祭,追谥“肃愍”, 改谥“忠肃”, 有《忠肃集》传世。于谦曾经写下充满豪气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
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不怕
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112.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
流的走廊。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
连接川滇藏,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可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
延伸至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全长近4000多公里,有13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
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见证着中国乃至
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
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间的经济及文化交流。茶马古道还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
通道之一,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现在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
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有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113.明代书画艺术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初,宫廷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绘画占有重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 是活跃于苏州地区的"吴门派"。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苏州
古为吴地,故又称之为“吴门四家”。继之,顾正谊和董其昌以华亭派著称,以董其昌影响最大,讲求笔墨
趣味,其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中期。明代书风, 是继承宋元以来帖学的传统, 前期楷书形成了盛行一时
的台阁体, 以沈度、姜立纲为主要代表。成化到嘉靖间,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又称“吴中三大家”,一
变台阁体的面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晚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为当时的四大书家。晚明是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个性思想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层面,从徐渭的狂放和
董其昌的平淡,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书法作品风格来看,既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倾泻,又能
感受到深幽孤峭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114.商帮兴起
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商帮,一般认为大多是从明中叶开始兴起的。有徽州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
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晚明商品经济发展,
白银货币化,国内外市场扩大,为商人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商业资本活跃,市镇蓬勃兴起,城镇中聚
集了大批商人。各地商人主要从事粮食、丝棉织品、盐茶、瓷器、木材和典当等业,也有从事奢侈品转贩
的。部分商人投资于手工业。此时更多的人走向经商道路,是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社会
阶层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重本抑末的价值观已被颠覆。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
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又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因此商人们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
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商帮应运而生,起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5.算盘与《算法统宗》
算盘是中国的发明,北宋已应用于世,《清明上河图》中已画有算盘,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发展,
珠算术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现存最早的珠算书是1573福建建瓯徐心鲁订正的《盘珠算法》;在历史
上流行最广、起作用最大的珠算书则是徽州程大位编的《直指算法统宗》。程大位(公元1533-1606年),珠
算发明家。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徽州休宁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他在商务往来中,留心数学,遍访
名师,历经20年,于1592年完成了巨著《直指算法统宗》17卷(简称《算法统宗》),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
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数学难题,并记载了解决方法,堪称中国
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经典之作,开创了珠算计数的新纪元。明
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其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
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
116.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
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其父王华,是明朝成化十
七年(1481年)状元。他随父移居北京,28岁中进士。1506年,因反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
场(今修文县)当驿丞。他到西南少数民族杂居的偏僻山区,在龙场发生了重要的思想转变,对《大学》的中
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从此背弃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
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史称“龙场悟道”。 他的致良知思想包含着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打破了圣人同
凡人的界限,在客观上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流行达 150年之久,远播海外,传至日本,成为显学。
117.戚继光抗倭
自明初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的海岸线上,到处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
害。明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并与中国海盗
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进行侵扰。此时明朝军队中涌出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公元1528-1588
年), 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蓬莱)
人。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抗御倭寇。亲赴义
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新军,演练创制的鸳鸯阵,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1561年在龙山、台州大败倭寇,平定了浙东。次年率精兵援闽,1564年仙游之战大败倭寇,福建倭患遂
平。次年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倭寇。东南沿海倭患遂告解除。
118.万里长城
长城,又名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工程之浩大,规模之雄伟,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
有。公元前656年,长城之筑,始见记载。战国时楚、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建。秦始皇
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最为著名。西汉之后,东汉、北
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等王朝,均规模不等地修过长城。明长城亦称边墙,在明朝200多年
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
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
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
8851.8公里。长城的空心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创建。明长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
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19.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武术缘起于远古祖先的
生产劳动。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用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齐桓公举行春秋两
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唐朝始行武举制,裴民剑术、李白诗歌、张旭
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代后武术大发展,流
派林立,形成了太极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嘉靖年间江南流行的武术,有拳法11家、棍法31家、
枪法16家、刀法15家、剑法6家、杂器械10家、钯法5家、马上器械16家。 当时武术家有擅长短打的“绵
张”;擅长踢法的“山东李半天”;擅长打法的“张伯敬”; 擅长拿法的“王鹰爪”等。戚继光训练出著名的戚
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俞大猷、唐顺之、何良臣等编撰了《剑经》、《武编》、《 阵记》等武
术典籍,为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0.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公元1497年-1533年),明代抗倭巾帼英雄。壮族。本姓岑,本名氏瓦,壮语“花”“瓦”不
分,也名岑花。镇安府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人,归顺州世袭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明好学,习练武
艺,精通兵法。长大以后,嫁给田州府(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同知岑猛。瓦氏夫人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两
点:第一,受命于田州危难之际,重振田州,建义学、兴教育,稳定秩序。第二,在倭寇入侵东南沿海的
危急关头,不顾年近六旬的高龄,带着年幼的重孙,统帅几千名壮族将士,远赴千里之外的抗倭第一线。
她手握双刀,驰骋疆场,“十出而九胜”,在战场的雄姿被描绘为“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
“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到处流传。为此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瓦氏阵法”精髓由戚继光“鸳鸯
阵”吸收后著于《纪效新书》之中。“瓦氏双刀功” 后传播于江浙一带。明代文学家徐渭特地创作了戏剧《雌
木兰》,古代民间传奇故事中的女英雄木兰由此冠上了”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