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人报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作者: @ 2013-08-19
编者按:尽管这是一份比较全面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的内容,但是不少内容却是错误的。比如对四大名著
内容的阐述,等等。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
1.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为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距今七千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中发现了由一
排排木桩、圆木、木板组成的干栏式建筑群、大量的稻谷遗迹、陶器、石器及木耜、骨耜等农耕工具,也
发现猪、狗、牛等家畜和犀、象、鹿、虎、猴、獐等兽骨、大量的禽类、鱼类,以及船桨等水上交通工
具,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双鸟朝阳纹牙雕、太阳纹碟形器、双鸟纹骨匕、五叶纹陶片、猪纹陶钵等令人叫绝
的原始艺术品。
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支船桨,距今八千年前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有独木舟。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停
放于近岸水域的水港边。跨湖桥等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浆等遗物,说明吴越之地的先民早在距今七八千
年前就已造舟行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发明、行驶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
2.仰韶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以彩陶著称,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以陕西关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为
中心,东至山东、安徽交界处,西及渭水上游、甘青地区,南至汉水中、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西
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郑州大河村等都是最著名的遗址。遗址出土的彩陶中,
有鱼、鸟、蛙等纹样,也有 “人面鱼纹”、日晕纹、十二太阳纹、鹰鼎、人面彩陶瓶、船形彩陶壶等。
仰韶文化早期农耕聚落内的人们过着平等、和谐的氏族生活。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在用壕沟围起来的
村落中,大约100座左右的房屋被分成五组大的群落,可视为五个大家族,由这五组房屋围出一个约1400
多平方米的广场,构成一个共同活动的空间,各组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形成一个典型的圆形向心布
局。他们既从事农业,也兼营狩猎、采集和陶器的制作,整个聚落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内部大小血缘集体
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3.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约距今5300-4250年。良渚文化的陶器为黑皮灰陶,
其经济形态是水稻农业,在竹木制作、养蚕、丝织、麻织等方面也都很出色。良渚文化发现了大量的玉
器,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多、种类之复杂为中国史前所有文化遗址之冠。往往一个墓地发掘的玉器有数
千件,种类有玉琮、玉璧、玉钺、玉冠状形等器。在这些玉器上刻有神人兽面像,雕刻制作精美,有神秘
的宗教情怀。
良渚文化的贵族墓地是祭坛和墓地复合体,如浙江余杭的反山墓地、瑶山墓地。近年,在良渚文化的
余杭莫角山遗址发现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良渚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文明。
4.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根据古史传说,包括陶寺在内的临汾盆地是帝尧陶唐氏的居地。
陶寺遗址作为都邑而存在的年代约为距今4300-4000年,这一年代范围在夏代之前,属于尧舜时期。所
以,陶寺遗址很有可能是帝尧陶唐氏的都城。
陶寺城址的规模比较大,早期城址的面积约56万平方米,中期城址的面积为289万平方米。在陶寺城
内,发现有宫殿建筑,有贵族居住区,有仓储区,还有用作观象授时的大型天文建筑。在出土的各种遗物
中,有彩绘的龙纹陶盘;在陶器上还发现二个朱书的文字;还出土了许多玉、石制作的琮、璧、钺、瑗、
环等。这些都是重要礼器,其墓主人有可能是握有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邦君之类人物。在陶寺还发现了一件
红铜铸造的铜铃和红铜环,证明当时已出现了金属冶铸业。陶寺墓地发现的一千多座墓葬,可划分为大型
墓、中型墓和小型墓三大类七八种等级阶梯,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陶寺遗址是中国早期
邦国文明的代表。
5.尧舜禅让
在夏代之前的尧舜时期,各地已产生邦国,并出现邦国联盟。尧、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国之君,也
先后担任过中原地区邦国联盟的盟主。尧舜禹禅让传说,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
形。据《尚书·尧典》等记载,尧在年老的时候,让邦国联盟内的诸族邦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说
舜面对父亲愚顽、继母凶狠、异母弟弟傲慢逞强,却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动全家并和睦相处。经过各方面的
考察,尧认为舜足以授天下,于是决定让位于舜。舜正式继位前,曾把权力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居
于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诸邦和民众却不信任丹朱,而拥戴舜,舜继位。
舜是有虞氏之人,被称虞舜。虞舜由东方迁徙到了今晋西南的永济一带,所以舜又被称为“冀州之
人”。舜执掌了邦国联盟后,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舜年老的时
候,决定将权位让给禹,禹在正式继位前谦让,提出把权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避居于阳城,但是诸
邦依然拥戴禹,禹继位。
6.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其传说中既有神话的成分,也有史实素材。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
说“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禹在治理洪水时,“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
使民得陆处”。《尸子》说:“河精”曾“授禹《河图》”,禹是按照河神赠送的治水地图来治理洪水,均属于神
话。相传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通河道、开导川流来取代围堵的方法,治理洪水,获得了成
功,当有史实依据。“禹娶涂山氏女”为妻,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佳话。
禹治理洪水取得了成功,在族邦联盟中建立了极大的威信。《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
7.夏都二里头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王朝,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许多考古学家认
为是夏代晚期的王都。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在二里头的宫殿建筑群中,一号宫
殿最为壮观。由主殿、庭院、廊庑环绕的围墙所组成。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巍巍壮观,象征着权力、地位
和威严。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重要的文明特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鼎、爵、斝、盉等礼器;钺、
戈、戚、镞等兵器;锛、凿、钻、锥、刀等工具;另外还有各种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和铜铃等。礼器反映等
级身份,兵器显示出战争,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社会价值取向。
在二里头还出土了各种玉礼器,如玉钺、玉璋、玉戈、玉刀、玉戚、玉圭等。这些玉器制作得颇为精
美。在一个贵族墓中出土的用绿松石片粘嵌的大型龙形器,是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珍贵的精品。作为礼
乐之邦的中国,玉器和玉礼器也是其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8.商汤崛起
成汤开创了商王朝。在夏朝末年,商已成为东部的一个强大的邦国。当时商汤征服了夏朝许多从属
国,如《诗经·商颂·长发》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就是说,商汤首先征伐韦国和顾国,然后又征伐了
昆吾和夏。《孟子·滕文公下》说“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史记·殷本纪》记载:“当是
时,夏桀为虐政荒淫,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又说:“汤既胜夏”,“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这是说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灭夏而建
立商朝后,国力强盛,取代夏王而成为“天下共主”。
9.甲骨文
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1899年王懿荣从中药的“龙骨”中发
现,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河南安阳殷墟首次发掘,至今共发掘甲骨文十五万
多片,共有单字四千多个。从文字结构上看,甲骨文已基本具备汉字构成的条件,即所谓“六书”,其中最
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发现以前,殷商史差不多停留在传说阶段,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得一大批商代的真实史料呈
现在学人的面前,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与地上传世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使得人们对商代历史文明的认识
与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以及商代考古发掘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0.青铜文明
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也称为青铜文明。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中有青铜的爵、斝、鼎等,商周时期
为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也很发达,秦汉时期青铜器进入尾声。
商代青铜器上已铸有铭文,多数是族徽铭文或祭祀对象名称,也有一些记事内容。商代青铜器厚重庄
严,如著名的“后母戊”大鼎,高137厘米,长110厘米,宽77厘米,重达875公斤,造型雄伟浑厚,花纹富
丽堂皇,铸造工艺讲究,是用作祭祀的重器。也有许多青铜器采取了动物造型,如湖南醴陵出土的一件商
代铜象尊,以象鼻为注酒口,以敦实有力的四足为支撑。象的全身布满兽纹、夔龙、凤鸟、猛虎等图像,
衬托以云雷纹,是一件青铜艺术杰作。
西周青铜器除了继承商代的技术和艺术外,更以青铜器铭文的宏篇巨制而著称于世,许多铜器铭文多
达三四百字,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西周青铜器铭文记录的内容有:分封授土、奖赏大臣、征伐
献俘、职官任命、诉讼刑罚、地域疆界、馈赠交易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11.武丁强盛
商王武丁被称为殷高宗,是商朝晚期的鼎盛时期。武丁少年时父亲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体验疾苦。即
位后他又将出身微贱、曾做过筑城之夫的傅说破格提拔为相。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修政行德,国力迅速
强盛,各诸侯邦国俱宾服。武丁随之对外扩张,东征西伐,《诗经·商颂·殷武》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
入其阻。裒荆之旅”,说商王武丁征伐南方荆楚之地的情形。甲骨文中有大量武丁时期战争卜辞,其中既
有武丁率将出征的记录,也有武丁命将出征的记录。甲骨文还记录武丁的配偶妇好将军,曾亲自多次带兵
出征。1976年在安阳殷墟宫殿区发掘的妇好墓,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料的随葬品
1928件,其中青铜器达468件,有“妇好”铭文的就有上百件。妇好墓中,铜鸮尊、偶方彝、三联甗、大铜
钺、象牙杯等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代表商代文明发达的水平。武丁在位长达59年,扩张了商朝的疆域,
东到海,西到陕西,南至鄂赣,北达辽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2.文王兴周
周文王姬昌在位51年,号称“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商朝末年,位于西部的周邦国,在姬昌即位
后,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文
王拓展了邦国的领地,征伐崇国、密须、犬夷,在丰修建都邑。《孟子·梁惠王》等篇说文王行仁政,治理
岐山之地的周原,农民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商贾往来,关市不收
税,水泽里捕鱼不禁止,一人犯罪,妻子不连坐。周边远近邦国、部落纷纷归附于周。为周人灭商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的文献中,文王享有崇高的地位。
《史记·周本纪》记载,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
囚西伯于羑里。”散宜生等人用计谋向纣王贿赂,使文王免于危难,被释放归回周原。文王被囚于羑里
时,曾演周易。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文王)拘羑里,演《周易》。”
13.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的商纣王沉醉于安逸享乐,荒淫昏暴,“重刑辟”“厚赋税”,大失民心,并且在对外征伐东夷
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在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曾东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试图伐纣,诸
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但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成熟,令退兵。直到商纣王杀贤臣比干、囚箕
子,陷于彻底孤立的时候,武王认为时机已到,于武王十一年元月,率领戎车(主力战车)三百、虎贲(冲
锋兵)三千、士卒四万五千人,又联合各友邦军队,出发东征。二月间,周和各路诸侯联军从孟津渡过黄
河,到达商郊牧野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甲子日的早晨,举行誓师大会,武王历数纣的罪状,申明伐
纣是代天行罚、救民于水火,同时勉励友邦冢君和周师官兵,英勇杀敌。誓师完毕,周军向纣王的大军发
起攻击。纣发兵七十万迎敌,兵力人数占绝对优势。然而纣的军队倒戈反攻,商王朝七十万大军顷刻瓦
解,纣王大败,逃奔鹿台自焚而死。牧野之战,只用一天时间即告胜利。
14.周初诸侯大分封
周灭商而建立周王朝后,采取了分封制来作为统治广大地区的方式。最初的分封,在武王灭商后开
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
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周初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姬姓诸侯多是
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异姓诸侯有周人的亲戚,有归附周朝的方国乃至部落首领。西周时期最重要的
封国有:封姜太公于齐,都营邱;封周公于鲁,都奄,周公派长子伯禽就国;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封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晋,都唐;封召公于燕,都蓟;封商纣的哥哥微子启于宋,都商丘,等等。这
些分封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有义务按期纳贡朝觐,并出兵助周天子征伐。《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了在洛阳
建成东都“成周”后举行王会诸侯的仪式,记录了西周王朝诸多周边民族前来成周朝见周天子的盛况。
15.周公德治
周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灭商之前,周公辅相武王。武王灭商后两年便因病而亡,成王年幼,周公代成王摄政当国,管叔、蔡
叔、霍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他们勾结武庚,并联合东方夷族势力,发动叛乱。周公亲率大军进行东征,历
时三年,平定了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奄、蒲姑、徐夷等十七国。
东征后,周公秉承武王遗志,在洛河北岸营建了洛邑,作为周朝在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与之同
时,周公将国政移交成王。此后,周公兢兢业业尽到辅佐之责,直至病逝。
周公对于中华文明贡献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制礼作乐,施行德政。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以敬德保
民,施行德政作为安邦治国的国策。“德”为周公政治理论的核心。周公还对古礼进行加工和改造,将礼纳
入了道德范畴。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道德文明的基础。
16.《周易》占筮
《周易》是卜筮之书,以八卦为基础。八卦和筮法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甲骨卜辞中发现有
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司马迁《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即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期间将《周
易》八卦进行演化、完善,由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现在的研究多认为《周易》是在商周之际经多人之手和
长期整理而成。
《周易》分成“经”、“传”两部分,“经”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它用“—”和“--”两个基本符号
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和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即八卦。八卦每一
卦代表一基本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用八卦的卦
象两两重叠可组成六十四卦。“传”的部分是西周之后的人对《周易》的阐释,编成《文言》、《系辞》、《说卦》
等十篇,称为《易传》。宋代以前的人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北宋以来有学者怀疑此说。近代以来,许多
学者主张《易传》是战国时人总结了前人对《周易》的阐释而编成。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它演示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玄妙关系,对先秦诸子思想
的形成影响极大,是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滥觞和渊薮。
17.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乃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称霸者,即位第七年(公元前679年)开始称霸,在中原称霸三十余年。
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史记·管晏列传》说齐桓称霸,“管仲之谋也”。齐桓公依靠管仲,整顿国
政,在相之下设立五官分司管理中央行政机构,建立了以君主为最高管理者的国家管理系统。分全国为二
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在行政组织中层层建立军事组织。在经济方面,管仲废除公田制,改
为按土地的肥瘠,定赋税的轻重。齐国有山有海,管仲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又铸钱调剂物价贵
贱,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齐桓公称霸后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以对抗经常威胁中原的楚和北
狄。桓公做霸主,曾救邢救卫救北燕,阻止戎狄的侵扰。百余年后,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
着头发,穿左衽衣,受异族的统治了”,又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
仁,如其仁!”。管仲、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君位争夺内乱,霸权移至晋国。
18.战国争雄
战国时七国争雄,首先是魏齐争霸。魏国在魏文侯时任命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最先强盛起来。
齐、秦经过变法后也强大起来,不甘心魏国成为霸主。赵国也不甘受魏的控制,赵与齐结盟,于公元前
354年进攻魏的属国卫国。魏派大将庞涓率兵伐赵,攻下了赵的首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国派田忌、孙
膑率兵救赵。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解救了赵国之围。公元前342年,魏大举伐韩,韩国向齐国求
援。齐国又派田忌、孙膑领兵救韩。马陵一战,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接着韩、齐、
楚、秦又四面来攻,魏一再失利,向齐表示臣服。
魏国衰弱,秦国趁机东进,出现秦、齐两大强国对峙的局面。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湣王相约
共同称帝,一为西帝,一为东帝。燕国大将乐毅联合秦、楚、韩、赵、魏等大举伐齐,攻占齐国70余城
池,齐国元气大伤。齐、秦东西对峙的局面也告结束。此后,楚、韩、魏、燕、齐先后衰落。赵与秦的长
平之战中战败,40万赵军俘虏被秦军活埋,赵走向衰落。秦国开始走向统一六国之路。
19.商鞅变法
商鞅,卫国人,原名叫公孙鞅,后秦孝公封他于商(今陕西商县),故又称商鞅。商鞅先是投奔魏国,
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就到了秦国。秦孝公与商鞅交谈后大喜,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第一次变法,提出:一、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二、重编户籍,五家为
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三、奖励耕织。商鞅新法实施10年,取得显著成绩,秦国日益富强。
公元前350年,秦都从雍迁至咸阳,商鞅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一、推行县制。二、废井田,奖励垦
荒,承认土地私有,按土地多少纳税。三、统一度量衡。四、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
全国实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亡,太子继位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
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刑。因商鞅变法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的
主张在商鞅死后,仍得以贯彻实行。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进而走向兼并六国、推行秦制、建立
封建帝国的道路。
20.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一种军事变革。赵国居北方,与东胡、林胡、娄烦、匈奴等游牧
民族相邻。这些“胡人”,善于骑马射箭,具有极强的灵活机动能力。为此,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
的军事改革。当时中原各国以车战和步兵为主,甲士身着宽袍大袖,披着笨重的铠甲,山地作战很不便。
但是,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时,遭到公族中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和他们反复辩论,并带头
穿胡服,习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措施:一,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
带,穿皮靴,以适应马上训练、作战。二,组建骑兵,招募骑兵骑射;三,兴建“骑邑”,在赵国境内建设
专门训练骑兵的军事据点。
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力,很快赵国首先灭中山国,然后南抑魏、齐,北逐三胡,“辟地千
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的优越性,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从此,
各国逐渐以步骑兵成为军队主力而替代了车兵,“胡服骑射”成为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军事变革。